“四儿堂”

家乡区县: 惠州市博罗县

古村落,是建筑艺术中一篇安逸恬静的散文,一阙世俗红尘的好词,一幅古雅散淡的图画。
这样的古村落,常在山野田陌中,有如贞静清丽的少女,躲在远离喧闹的深闺,仿佛在水一方的伊人一般,轻易不肯抛头露面。待得你与她缘分来时,她会摇曳着婀娜的身姿,静待你揭起她那轻轻的薄纱,得以见识她的真容尊貌。
大田村“四儿堂”就是这样的一座古村落。无缘相见时,多少个春秋她都是隐藏在山丘田垄之间;现在就由我带你们去一睹“四儿堂”的芳颜。而这座古村落正是位于博罗县湖镇镇响水,位于244省道旁。


映入眼帘的是规整宏大的青砖古屋,这就是“四儿堂”了。“四儿堂”坐东北面西南,背靠山丘,丘上茂林修竹,郁郁葱葱,遮阴古屋。门前是一个大地堂,现在作为了篮球场。地堂左右各有一口古井,左边的为公井,井水不能喝;右边的为母井,水质甘洌,村民至今使用。地堂前是一口半月形的大水塘,作为蓄水调节小气候的作用,也作为风水塘之意象。水塘之外是一马平川的田野,茵茵翠翠,远处是连绵的青翠苍茫的丘陵小山。
整座大宅呈长方形,外墙从地基到墙裙,是用方形麻石所砌,每块大麻石近二米长,石块之间接合非常严密,不见缝隙。墙裙之上,则是青砖垒砌,规整牢实,古色古香。
走近大门,可以看见门脸是内凹式的广府风格,有着虾公梁和石狮子作为柱子间的装饰,梁头穿出石柱,作石雕状造型。大门前面的两根石柱,虽经近200年风雨仍完好无损,柱脚十分特别,方角有致,有108个角。至于为何要如此费神设计为一百单八个角,由于没有资料记载,故此我们也只能猜想是寓意吉祥吧。门廊梁柱是木结构,上边雕龙刻凤,至今清晰可见。屋檐下的花版木雕,镌刻着古代故事,人物栩栩如生,看后令人叹为观止。


进入大门后,就会发现有一仪门正对着大门。从仪门边转过,眼前豁然开朗,整个主厅有三进,处于整座“四儿堂”的中轴线上。主厅第二进的中厅和穿廊处,有村民围着两张桌子在打牌,一幅怡然自得的景象。屋顶是由粗大的麻石柱子支撑,柱子下的石础造型优美,有矩形状,有灯笼状,也有南瓜状。也有精美的木窗,但已斑驳失色。
中厅有两副木刻楹联,其中一联是“崇礼尊诚互推长幼,虚心报本好个儿孙”,另一联是“创业艰难,须知祖德彰明,长荫四房凝瑞气;守成不易,惟愿孙枝竞秀,好留千顷比清声。”这彰显了这个族群崇尚读书的优良传统,“四儿堂”先人对后人寄予了厚望,希望后人多读书,读好书,艰苦创业,守住家业,成为国家栋梁之才。
上厅为祭祀用途,有神位一座,旁边有一个大木鼓。主厅两个天井共有四个小门,从小门进入,就是幽深曲折的小巷。小巷两旁,错落分布着无数的厢房与横屋。从横屋墙上挂的腊肠以及小巷转角处晾晒的衣服来看,某些屋子至今有人居住,不乏烟火。这些房间都以主厅为中轴对称排列,从主厅往两侧走,则如同进入了一座迷宫。过道小巷曲折错落,走了一段,以为到了尽头,不料转个弯,却又有巷屋横陈。真是“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众多的巷道穿廊,把各个天井和厅堂巧妙串接起来,使各房间采光、通风良好,也尽显曲径通幽之妙。
这样的建筑样式,叫做“九厅十八井”,它是客家民居的三种典型代表(土楼、九厅十八井、围龙屋)之一,广泛分布在福建、广东、江西等客家地区。它是客家人结合北方庭院建筑,适应南方多雨潮湿气候及自然地理特征,采用中轴线对称布局,厅与庭院相结合而构建的大型民居建筑。上厅供祭祀、族长议事,中厅接官议政,偏厅接客会友,楼厅藏书课子,厢房横屋起居炊沐,家族聚居,集政、经、居、教于一体。可谓是一屋多用,包罗万象。
只是,游走于横屋厢房之时,你会发觉许多屋子已经破烂不堪,有些木雕散落墙头地上。虽有几户人家居住,但仍不掩淡淡的荒凉。


遥想古屋当年辉煌,且让想象长翅膀,飞回到近两百年前的清朝道光年间,“四儿堂”的始祖黄玉龙(曾任广西南宁辅政),分枝自响水塘下村,从九如堂到大田村,建起了六如堂。如此大屋,用时十三年,耗用巨财铸就。而后传与四个儿子,故名“四儿堂”。鼎盛时,居住黄氏子孙二百口。同时在日寇入侵时躲过了飞机轰炸,以及“三光政策”的侵袭,至今仍然屹立在博罗的天穹之下,与岁月终老。
当你已睹芳容的四儿堂时,它依然宁静如往昔,不会因为我们的到来而喧嚣凌乱。但是内中的破败,却令我们唏嘘不已,倍感惋惜。假若我们不去宝爱珍惜它,立项保护它,或许,若干年后,它会继续颓败得面目全非,那时,我们将悔之晚矣。希望,与我们结缘的“四儿堂”能引起政府的重视,好好保护起来,那将是我们博罗乡土文化之幸。

童童(2014-11-06)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