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柳林县经济运行能昂首前进立于不败之地,是柳林县委、县政府敢为人先、勇于创新,认真践行科学发展观,加大企业改制的结果。
1999年,柳林县委、县政府创新发展思路,以"坚持一个方针,实现六个创新"的经济社会发展思路和"三放四不论"的县域经济基本政策,放宽环境、放手发展。在企业大改革的同时,还坚持"以存量换增量、以资源换资金、以产权换资金、以项目聚资金"的"以优换优"开放引进战略,先后引进汾西矿务局、天津运发粘土矿等大企业来柳林开发,为柳林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02年,柳林县委、县政府在"抓住一条主线、确保六个见效"的经济工作思路引导下,率先在全省煤炭企业迈出以"一退两置换"为核心的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大力鼓励非国有法人资本、个人资本和县外资本对国有企业投资。2002年6月8日、29日,国有兴无煤矿、柳林煤矿成功转让于民营企业。2003年同德公司又以3.93亿元公开转让于民营企业,从而实现了股权增值的最大化和资本运营的市场化。为了做大做强煤炭企业,为了实现煤炭资源的合理有效利用,保证安全技术改造的集中投入,实现开发与保护并重、安全与发展同步,柳林县委、县政府不遗余力淘汰落后产能,下大力气关闭取缔小矿井。1998年以来,全县矿井数量由原来的96对压缩为60对,关闭矿井数量占到矿井总数的37.5%,年均单井规模由2000年的3万吨增加到26万吨,全县煤炭企业资源回采率由过去30%提升到目前的70%左右。2003年以来,先后投资20个亿的资金,大力推进机械化和质量标化矿井建设,极大地推进了柳林煤炭工业的长足发展。2007年全县60对矿井生产原煤1322万吨,其中13个机采矿井产量就达938万吨。2008年原煤产量达2242.29万吨,同比增长9.6%。所有制结构的根本改变,促进了民营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成为撑起柳林财力的强大支柱和骨架。据统计,2008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值200.27亿元,完成工业增加值106.8亿元,对GDP的贡献率达到81.9%。
"十一五"以来,柳林县委、县政府抢抓机遇,大力推进"新型工业、新型城市、新型农村"发展战略,全力构筑"新型煤焦化、新型电力能源和新型建材"三大基地,县域经济迅速"蝶变"转型。随着柳电二期、福龙100万吨焦化配套150万吨洗煤项目的上马投产,山西东辉集团柳林邓家庄煤矿400万吨矿井技改、华晋500万吨矿井技改、金家庄120万吨矿井技改项目,浩博100万吨焦化配套200万吨洗煤项目以及森泽煤铝5万吨阻燃材料5万吨4A沸石项目、华安母枣精华素系列加工开发项目的建设,2008年6月慨算14.5亿元,年产360万吨的福龙水泥有限公司一期水泥生产线项目奠基开工。大项目战略的实施,为柳林县域经济注入了生机和活力。2002年以来,柳林经济始终保持了高位运行,良性发展的态势,县域经济平均增长速度达到了21.7%,运行高出了全国10%,全省13.6%和全市14.5的增长速度。柳林县财政收入1998年1.25亿元、2006年11.01亿元、2008年30.98亿元。创造了财政收入的隔年翻番,GDP每年平均增长10个亿的"柳林速度"。在2006年以第86位排名首次迈进"中部百强县市"之后,2007年在中部百强中的位次迅速前移到第65位,与此同时表征县域经济变化的"经济社会发展指数"也于2007年首次进入全省十强,2008年又顺利入围全国第二轮"最具有投资潜力的中小城市"前100名。为此,柳林经济发展的潜能得到进一步释放,又好又快发展的动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