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喇沁王府十三件蒙古乐器和“王府雅乐”的出现已蜚声国内外,王府雅乐传扬海内外。据历史考证,这十三件蒙古乐器来源是清康熙五女和硕端静公主下嫁喀喇沁右旗多罗杜棱郡王噶尔藏时,曾携带大批工匠和宫廷蒙古乐队,建立了喀喇沁王府乐队,在达官贵人光临王府时为他们演奏,也为王爷、官吏、宫女演奏,是喀喇沁王府对外显示自己文化风采的礼仪。苏赫巴鲁所著长篇传记小说《漠南神笔》中也记述了喀喇沁王府乐队和《王府雅乐》的本源,《清会典》卷四十二《乐部》中曾有关于这部九十九首《蒙古乐曲》的考证:“太宗文皇帝平定察哈尔、获其乐,列于‘燕乐’,是曰蒙古乐曲。这部蒙古乐是清太宗(皇太极)于天聪九年(崇祯八年,1635)得之于蒙古汗国最后一个大汗名叫林丹的宫室,作为盛京的皇宫乐队。顺治元年(1644)清入关后,又继承了明代的宫廷乐制,把这部蒙古乐编入番部乐,并在宫内府设‘榜什’处(即巴格希一语,近于教坊)管理蒙古乐。专在内外蒙札萨克亲王、郡王、贝勒、贝子、镇国公、辅国公晋京‘年班’(逢年在皇宫排班执勤)或进贡或去围场‘木兰秋狝’时,供蒙古王公欣赏,这已成清时惯例。
清圣祖康熙三十一年(1692)的十月,玄烨皇帝的第五女,芳年十九岁的和硕端静公主(贵人兆佳氏所生)下嫁于卓索图盟喀喇沁右旗乌梁海氏多罗杜棱郡王噶尔臧(成吉思汗四獒之一者勒篾十六世孙)。公主出嫁时,曾携带大批工匠和乐队。这就是喀喇沁右旗王府乐队和《蒙古乐曲》的本源。
道光元年(1821),喀喇沁右旗札萨克、乌梁海氏塔布囊(额驸)布呢雅巴拉郡王二十岁之侄女满优什卡格格,嫁到土默特右旗忠信府,即旺钦巴拉勒协理台吉的夫人。满优什卡自幼愿意唱歌,喜欢听‘乌力格尔’。所以出嫁时效仿和硕端静公主也带来几件蒙古乐,当时巴特拉就是陪嫁的有名乐工。都说蒙古乐曲一千首,巴特拉会奏九百九十九。虽说是个夸张的笑话,但减去九百他确实能奏出九十九首《蒙古乐曲》。”
目前,经过挖掘和考证,喀喇沁王府《蒙古乐器》有十三件,分别是:拉弦乐器:⑴潮尔、⑵马头琴、⑶西那干胡尔、⑷四胡弹拨乐器:⑸雅托噶(十三弦)、⑹火不思、⑺蒙古琵琶吹奏乐器:⑻胡笳(冒顿潮尔)、⑼筚篥、⑽凌布(无膜笛)打击乐器:⑾哈布塔盖•亨格日格(扁鼓)、⑿十三云锣⒀水盏。
《王府雅乐》已收集到100首,成功挖掘整理出:《牧马歌》、《古歌》、《如意宝》、《天马吟》、《铁骊》、《月圆》、《贺圣朝》、《四贤吟》、《少年行》、《亨乐达黑》(扁鼓曲)、《三部落》、《五部落》、《大合曲》(选自《蒙古宫廷音乐》)。这些珍贵的蒙古乐器和王府雅乐是喀喇沁旗漠南文化瑰宝,是先人给后代留下的传世之作。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