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安庆——出门三五里,处处黄梅声。这是对“黄梅戏之乡”最生动的写照 到了安庆,不得不谈黄梅戏,因为它不仅仅是安庆的一张最亮丽的文化名片,更是安庆文化产业崛起腾飞的灵魂所在。
出门三五里,处处黄梅声。这句流行于安庆民间的俗语是对“黄梅戏之乡”的最生动描述。在安庆,几乎人人都会唱黄梅戏,在田间地头,农民会边干活边哼着黄梅戏,轻快的调子飘在空旷的田野上;在城市里,市民散步时也不由得会唱上几句。
黄梅戏已经流入安庆文化的精髓里,也深深印进了安庆人心里。以至于采访团里有人感叹说:“安庆人说话就像唱黄梅戏,一样好听。”
黄梅飘香,皖韵悠长。为了扩大黄梅戏的影响,做大安庆文化产业。从1992年开始,安庆就连续举办了六届中国安庆黄梅戏艺术节。一批优秀传统剧目在这个舞台上重现,一批新创剧目从这里走向全国,充分展示出安庆市文化体制改革、产业发展的成果,同时也成为安徽省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品牌和最具标志性的文化形象。
今年68岁的朱茂松,曾是安庆市黄梅戏剧团的一名演员,退休后,被安庆市黄梅戏艺术剧院聘为艺术总监,现在他还经常到剧院练功房指导那些年轻演员们排练、说戏。这位曾先后多次担任艺术节导演的老人对20多年前举办的首届黄梅戏艺术节依然记忆清晰。
“1992年10月6号,全国的目光都汇聚到安庆,宜城饭店前广场上举办的首届黄梅戏艺术节开幕式,前所未有的花车游行,盛大的场面让人至今难忘。”朱茂松回忆说,当时展现的经典剧目有《天仙配》《女驸马》,也有新剧目《越女情仇》、《状元女与博士郎》”。
20年、六届艺术节,朱茂松真切感受着黄梅戏艺术节的品牌影响力。他说:“黄梅戏这么多年来,能够跻身于全国五大剧种之一,而且据央视收视率的调查显示,黄梅戏节目能排在前列,这都与黄梅戏艺术节的举办有着很大关系。”他与所有安庆人一样期盼着黄梅戏艺术节能越办越好。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曲安庆——出门三五里,处处黄梅声。这是对“黄梅戏之乡”最生动的写照 到了安庆,不得不谈黄梅戏,因为它不仅仅是安庆的一张最亮丽的文化名片,更是安庆文化产业崛起腾飞的灵魂所在。
出门三五里,处处黄梅声。这句流行于安庆民间的俗语是对“黄梅戏之乡”的最生动描述。在安庆,几乎人人都会唱黄梅戏,在田间地头,农民会边干活边哼着黄梅戏,轻快的调子飘在空旷的田野上;在城市里,市民散步时也不由得会唱上几句。
黄梅戏已经流入安庆文化的精髓里,也深深印进了安庆人心里。以至于采访团里有人感叹说:“安庆人说话就像唱黄梅戏,一样好听。”
黄梅飘香,皖韵悠长。为了扩大黄梅戏的影响,做大安庆文化产业。从1992年开始,安庆就连续举办了六届中国安庆黄梅戏艺术节。一批优秀传统剧目在这个舞台上重现,一批新创剧目从这里走向全国,充分展示出安庆市文化体制改革、产业发展的成果,同时也成为安徽省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品牌和最具标志性的文化形象。
今年68岁的朱茂松,曾是安庆市黄梅戏剧团的一名演员,退休后,被安庆市黄梅戏艺术剧院聘为艺术总监,现在他还经常到剧院练功房指导那些年轻演员们排练、说戏。这位曾先后多次担任艺术节导演的老人对20多年前举办的首届黄梅戏艺术节依然记忆清晰。
“1992年10月6号,全国的目光都汇聚到安庆,宜城饭店前广场上举办的首届黄梅戏艺术节开幕式,前所未有的花车游行,盛大的场面让人至今难忘。”朱茂松回忆说,当时展现的经典剧目有《天仙配》《女驸马》,也有新剧目《越女情仇》、《状元女与博士郎》”。
20年、六届艺术节,朱茂松真切感受着黄梅戏艺术节的品牌影响力。他说:“黄梅戏这么多年来,能够跻身于全国五大剧种之一,而且据央视收视率的调查显示,黄梅戏节目能排在前列,这都与黄梅戏艺术节的举办有着很大关系。”他与所有安庆人一样期盼着黄梅戏艺术节能越办越好。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