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习俗
“糠菜半年粮”,是历史上荥阳农民饮食情况的真实写照。能吃上纯玉米面馍,喝上纯小米稀粥或玉米糊的农户极少,尤其是南部山区,粮中除掺糠之外,还要掺进大量柿花、柿蒂、落地的小柿和柿糠、柿皮。北部地区虽稍好,也要掺入大量的糠、麸、粉渣、豆腐渣,只有春节时,才吃上顿白馍和饺子。
解放后,农民分得土地,生活较解放前有所改善,但也以粗粮为主,细粮调剂。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粮食产量增长,绝大多数城乡居民全年吃细粮,玉米成为养鸡、喂猪饲料。
居家饮食 建国前,农忙时一日三餐,冬闲季节,半数农户一日两餐。平时,多数人家早晚喝小米或玉米糁稀饭,吃糠饼、糠窝头,中午吃掺野菜杂面汤面条,少数人家间或吃一顿捞面条或小米捞饭。
一家之内,饮食有别。长辈和幼儿及担负主要劳动的男子饭菜稍好,操持家务的女子,每餐要等家人饭毕,方才就食,剩稀吃稀,剩少吃少,不再重做。
旧社会,荥阳农民很少饮酒。建国以来,变化很大,用餐形式上虽仍是两淡一咸,但内容各不相同。80年代,中午饭多是捞面条、卤面、饺子、大米饭等。吃饭时佐以酒、肉也习以为常。
宴宾 荥阳县一般人家婚丧喜庆待客,多是几碗素菜,待客席面有一桌六碗的,有十碗的,有待3顿的,有待两顿的,多为时令蔬菜,间或豆腐,猪、羊肉。主食,建国前几乎全用小米捞饭,少数富户用大米捞饭,或待一顿白馍,一般无酒。建国后,特别是80年代以来,用大米干饭的较为平常。城镇居民,多数以荤菜为主,摆酒设宴,富裕户宴客,有海参、鱿鱼及各种名烟、名酒。
待客 平时来客,多是客人到家,先炖荷包鸡蛋(忌炖两个,一碗最少3个),然后吃饭。有准备的人家,多是吃饺子;没准备的吃捞面条;困难人家,也要熬一碗素菜,配上客人带来的白面蒸馍,叫做“馍菜”。80年代,多数人家已注意泡茶饮酒,设几荤几素的饭菜.
居住习俗
荥阳境内平原地区,住宅多为四合院(或三合院)。贫穷人家住的是土墙草房;中等户,一般砖跟脚,土墙,草顶或瓦顶;富裕户浑砖到顶瓦房,也有两熟山(用砖包墙),顶窗户砖墙基,多数3间上房,少数明3暗5;极个别官僚家庭,前客厅,后楼院,油漆椽头,推窗亮格,高阔的走马门楼,内有屏风门,大门外有石狮拱护,两侧栽有拴马桩。
丘陵山区,人民住窑洞的较多,因造价低廉,可自挖自建。窑洞分土窑和砖石券窑,穷人家,倚山(下窑院、汜水、广武称下山)掏个洞,青砖拱门;富裕之家,砖券窑门,或砖券窑洞。窑里面券洞龛,砌壁橱。窑洞冬暖夏凉,温度适宜,但透光不好,夏季潮湿。近年人民生活提高,住宅多从沟中迁往平地,新建住宅多为砖木、钢筋水泥结构的平房、楼房。有的行政村,统一规划,建成整齐的街道,新房外观大方,室内阳光充足,空气流通,居住舒适。1978年以来,一个个新的居民点,正在形成,为防止盲目兴建,滥占耕地,政府对建房用地作了规定。
祝寿习俗
给老人祝寿,一般人从66岁开始(俗称“六十六,吃块肉”)。意在使老人看到满堂儿女齐集膝下,共贺自己健康长寿而欣慰。因此,拜寿的子女晚辈,要尽心尽力,敬献寿礼。
旧社会豪绅、官宦人祝寿,尤其隆重,一则炫耀富贵,显排场;二则借题敛财,鱼肉乡里。祝寿时,事先向远近亲朋发送“寿帖”,邀请贺客。寿诞之日,举行盛大宴会,有的还演戏助兴,贺客竞相奉承,馈赠厚礼、寿联、匾额等。建国后,祝寿之风仍然盛行,儿女们送寿桃(桃形蒸馍)、寿糕、寿酒之类,加鸡蛋若干个(以寿星岁为数),年年如此,不能间断,80年代以来,风行放映电影助兴。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