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崖寺位于略阳县城东南3公里处,依山傍水,坐东向西,依托山岩上两个天然大溶洞而建。寺内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巧妙结合,号称“故道明珠”,“陕南小碑林”。灵崖寺属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灵崖寺始建于唐开元年间(公元713~714年),距今已有1200多年历史。寺庙占地约6万余平方米,整体建筑合理利用了地势高差及地貌特点,分为山门、前洞、后洞。过第一道山门,沿山道主要有土地庙、二山门、天王殿、三山门等景观,山道依山势而建,曲折蜿蜒,幽静雅致,路边古木参天,绿叶成荫。寺内有汉、唐、宋、元、明、清等历代碑刻,连同前洞洞壁四周的摩崖刻石,共计130余通,具有很高的艺术和书法研究价值,其中有享誉海内外的汉隶名刻——《郙阁颂》(刻于公元172年),有武则天造字刻石,有杜甫诗作石刻,有宋哲宗皇帝御书碑,有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古代交通规则——《仪制令》。此外,后洞洞中有一种乳石,连通上下石壁,光滑如玉,相传武则天十几岁时曾随其老师贾博古游览灵崖寺,在后洞观景后,见此钟乳石如一参天古木,枝繁叶茂,与洞外的花草树木,水光山色相映成趣,于是就将此景称为“玉柱擎天”,并环抱玉柱,后来,当她成为一代女皇之后,人们就说是因为她当年抱玉柱得灵气的结果,于是后来凡是到灵崖寺游玩的人,都争抱玉柱,希望自己也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灵崖寺依山傍水,草木葱郁,鸟语花香,险峻独立,自古就是周边地区宗教旅游胜地,加之历史悠久,各种传说轶闻举不胜举。李白、杜甫、吴道子、李可染、于佑任等文人墨客,都曾在此留有传奇笔墨。以灵崖寺为中心的灵崖寺省级风景名胜区,山势奇特,植被丰美,是省内外著名的旅游胜地。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