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禺古祠堂的建筑类型和风格,番禺古祠堂特色
番禺古祠堂建筑平面布局,虽常因地形及用地限制发生变化,祠堂的建筑风格各式各样,大部分祠堂总体是传统的中轴对称、纵深布局的方式,一般坐北向南、东北向西南、坐西向东也有比较特殊的面西偏北向。番禺祠堂建筑多为两进、三进、四进一般都是四合院的组合祠堂一般按中轴线布局头门——享堂——寝堂两边有廊庑相衬,之间有天井。大门前两侧有包台(鼓乐台),凡迎接贵宾或有盛大喜庆活动,鼓乐手则分立(坐)包台,敲锣打鼓,鸣金奏乐。
有象征均宗族权力和门北高贵的石鼓,入口设大门和脚门,日常只开启脚门,只有喜庆活动才大门开启。享堂亦称祭堂,是拜祭祖先神主、举行祭祀仪式及族众团聚之所.寝堂为安放祖先神位之所。一些名宦世家,祠堂前还建有照壁或牌楼,门前摆放象征威武的石狮子。”祠堂的主体建筑前,一般有池塘或开阔的地坪,两边或者附近种有菩提树、榕树等植物,如石楼镇大岭村两塘公祠,坐东北向西南,祠前有一株百余年的菩提树,至今仍根深叶茂。一些祠堂地坪前有照壁,在照壁与祠堂之间是宽阔的地坪和池塘或者小佑?祠堂与其建筑布局一般都与风水有关。
一般说来,只有品官力有资格建立祠堂,祭祀对象也仅仅包含高、曾、祖、考四世。清政府规定,三品以上的高级官吏的宗祠大堂五开问,台阶五级,东西两庑各三间,四至七品中级官吏,堂屋三开间,台阶三级,东西庑各一间,八、九品小官家庙,堂屋一开间,而台阶一级。高级官吏才能用金钱图案装饰祠掌。”祠堂纵向进深及横向路数,随祠堂规格、建造者财力及用地规模形态而变化,番禺祠堂中,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前后五进或大型祠堂主轴线是前后五进,并有左、右两路或一路,一进或二进式。(如沙湾何氏宗祠的留耕堂、是南村邬氏宗族-余荫山房的邬公祠)
(二)四进祠堂由祠门或头门、二门(也可称仪门,其后部或有面向享堂的戏台,有些则是牌坊)、中堂或正堂、后堂构成的祠堂,两侧可能有翼墙、衬祠。如南村镇板桥村黎氏宗祠、钟村镇屏二村黄氏大宗祠、市桥镇蔡边村蔡氏大宗祠、石楼镇石一村的陈氏大宗祠善世堂、南村镇邬氏大宗祠.
(三)三进祠堂番禺原有三进深大型的祠堂366座,现存165座。
1.是由头门、正堂或中堂、寝堂或后堂构成.如化龙镇山门李氏大宗祠、石暮镇大龙村阙里南宗祠、石楼镇茭塘西村半峰黄公祠、官桥村松巷黄公祠.
2.是由祠门、仪门、寝堂构成的祠堂。如后者如化龙镇莘汀村屈氏大宗祠、小谷围穗石村林氏大宗祠、石楼镇东街陈氏始祖祠与此相似的还有小谷围街练溪村的霍氏大宗祠、小谷围街北亭村的崔氏宗祠,中堂前有天井带两廊,六架卷棚顶,后堂前有天井两廊,六架卷棚顶。
这两种祠堂的两侧建有卷棚顶连廊或有东西鼓楼、东西青云巷,每进之间均有天井。
(四)两进祠堂:祠门(头门)、享堂(后堂)构成的祠堂,两侧或由两厢或廊道连接。一般头门后有一天井,两侧有廊,主建筑两侧有青云巷或衬祠。番禺原有两进深中型的祠堂1040座,现存349座。如陈氏祖祠(广州市区游击第二支队第一中队队部旧址,广州市区游击第二支队以下简称“广游二支队”、石暮镇大龙村孔尚书祠(两进式砖石木结构的古建筑)、沙湾镇东村李忠简祠、小谷围街练溪村淡隐霍公祠和关氏宗祠、石楼镇胜洲村陈氏宗祠(振德堂)和茭塘东村黄氏大宗祠等。这些祠掌前面一般有开阔的地坪及池塘。
阮绮雯能力秀主页:http://wm23.cn/wrqw1203
阮绮雯梧桐子主页:http://www.wutongzi.com/uc/44624466.html
阮绮雯微博:http://weibo.com/wrqw/
阮绮雯博客:http://bolg.sina.com.cn/u/1762258464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