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聊城古城万寿观原址西侧一百米左右,曾坐落着一座七贤祠,供奉着王道、穆孔晖、孟秋,王汝训、逯中立、张后觉、赵维新等七位贤良。从
这七贤有着共同的特点:都是为官清正,为正义公道屡遭贬斥,安贫乐道,深究学术,提携后进;最重要的,在学术思想上,他们都尊崇王阳明的“心学”。
王道,明代武城(属东昌府)人,少时才毕出众记忆超群,读书一目十行,过目成诵,被称为神童,与十五名同学赴省试,王道脱颖而出,一举考中头名解元。二十三岁初选翰林院庶吉士,后为南京国子监大教授。
穆孔晖(1479~1539) 明代官员,理学家,心学学者。字伯潜,号玄庵。山东堂邑(今聊城市东昌府区)人。弘治十八年(1505)考中进士,历任翰林院检讨、南京礼部主事、翰林院侍讲学士、南京太常寺卿等官。
穆孔晖是王守仁的学生。王守仁在任山东乡试主考官时,对穆孔晖的才学很欣赏,录取他为举人。后来穆孔晖在南京做官,恰逢王守仁也在南京任兵部尚书,他又亲聆王守仁讲学,成为王守仁心学的热心拥戴者和心学在山东的第一个传播者。穆孔晖的学术思想基本上继承了王守仁的良知说,把心学与佛学中的“顿悟说”结合起来,被认为是“学阳明而流于禅”。他反对程朱理学所宣扬的“天理至上”等观点,认为程朱理学多流于空谈,并不能反映儒学的真谛。他认为,心学的精华应是“空”和“寂”,如果掌握了心学,则能“随应随寂,如鸟过空,空体弗碍”,外物就不能给人以干扰,也就能达到至高的精神境界。
穆孔晖是继承和传播王守仁心学最早的山东学者。他一生著述颇丰,主要是研究考据学的著作,重要的有《读易录》、《尚书困学》、《大学千虑》、《玄庵晚稿》,另外还有研究史学的著作,如《前汉通纪》、《读史通编》等。穆孔晖对稍晚兴起的山东王学学派学者有一定的影响。
穆孔晖墓位于聊城市东昌府区堂邑镇北张庄南。始建于明嘉靖十八年,1966年墓被破坏,现仅存石门及墓志铭等石刻,为聊城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孟秋,字子成,学者称我疆先生,辞世后谥清宪,茌平人。隆庆六年(1572)中进士,后因受贬在家乡讲经论道。后起为刑部主事,积升尚宝寺卿。著有《道脉说》《大道吟》《气志吟》等。
王汝训,字师古,号泓阳,谥恭介,沙镇人。隆庆五年(1571)中进士,万历五年(1577)升刑部主事,后改任兵部主事,给事中。万历二十一年(1593)升任都察院佥都御史。后巡抚浙江,触及行奸权贵,被革职。家居十五年后,出任南京刑部右侍郎,后改工部侍郎。在家期间,除以文会友,讲习学说外,纂有《东昌府志》二十卷,疏草二卷。
逯中立,字与权,明万历十七年[公元1589年进士。由行人升吏科给事中。遇事敢言。行人高攀龙,御史吴弘济,南部郎谭一台等因拯救赵用贤被奸臣贬谪免职,中立力主正义,向皇帝陈述利害。因中立所言违旨,被停俸一年。不久任兵科右给事中,皇帝下诏修国史,王锡爵举荐故詹事刘虞虁为总裁。而刘虞虁是锡爵门生,因拾遗被弹劾罢官。诸御史皆言虞虁不当任用,中立力诋虞,并语侵锡爵。于是皇帝收回诏命。不久,文选郎顾宪成等因聚议推举阁臣一事而被罢职。给事中卢明诹因救宪成也被降职。中立深怀不平,向皇帝进言:“两年以来,良臣相继被排斥,尚书孙鑨离去,陈有年闭门谢政,要求罢职,文选官署一空,被排斥者接二连三,而今宪成又被驱逐。------朝政好坏不分,举措倒置,官吏进退升降的法令制度由权势决定;对官吏的用舍斥罚看一时喜怒,因而,公议受到阻塞,烦乱纷争之言滋起。现在正是人才消长之时,道义兴废之始,不可不深虑啊。况且阁臣会议推荐人才,非自今始,早有先例。皇祖时,由廷臣推荐六员,而张治,李本二臣被录用,今元辅王锡爵也是令推入阁。所以特旨任命与廷推,祖宗并行已久,廷推必须和合众议,特旨任命有的是由于私情而被引进。今辅臣赵志皋等不拘泥故典,仅揭救数语,即引起圣怒,比如,强笑而心不悦,欲说动听的话就难了。如今疆场违急,报警频传,公私耗费困败,群情思乱,有识之士无不胸胸怀忧虑。而朝中议论纷纭,岂不令人长叹吗!”帝怒,严令斥责,明诹被革职为民,中立被贬为陕西按察使知事。中立因病归家与顾宪成,高攀龙,邹元标,冯从吾等讲程周之学于东林书院,从学者甚众。当时,同宗派的任化民,梁廷楫,耿如杞,白楹皆得其宗旨。掌官吏任免权的人屡次上书请求起用中立,皆不予复。中立家居二十余年,尤精于《周易》。临终时写道:“生而不能显扬是负吾亲也,仕而不能竖立是负吾君也,昂昂七尺之躯而甘为碌碌之庸夫是负吾身也。三十而学道,五十四而无闻,是为天地之间之罔人也。”书毕,冥目而逝。同宗好友皆着丧服,为中立谥号“直方”,高攀龙,冯从吾闻讣,皆守灵痛哭,书悼词以祭。光宗即位,赠光禄少卿。知府岳和声刻“读书札记”,又设“三生祠”祭祀。
张后觉,字志仁,茌平人。父文祥,由乡举官广昌知县。后觉生有异质,事亲考,居丧哀毁,三年不御内。早岁,闻良知之说于县教谕颜钥,遂精思力践,偕同志讲习。已而贵溪徐樾以王守仁再传弟子来为参政,后觉率同志往师之,学益有闻。久之,以岁贡生授华阴训导,会地大震,人多倾压死,上官令署县事,救灾扶伤,人胥悦服。及致仕归,士民泣送载道。
东昌知府罗汝芳、提学副使邹善皆宗守仁学,与后觉同志。善为建愿学书院,俾六郡士师事焉。汝芳亦建“见泰书院”,时相讨论。犹以取友未广,北走京师,南游江左,务以亲贤讲学为事,门弟子日益进。凡吏于其土及道经茌平者,莫不造庐问业。巡抚李世达两诣山居,病不能为礼,乃促席剧谈,饱蔬食而去。平生不作诗,不谈禅,不事著述,行孚远近,学者称之为“弘山先生”。年七十六,以万历六年卒。
其门人孟秋、赵维新最著。秋,自有传。维新,亦茌平人,年二十,闻后觉讲良知之学。遂师事之。次其问答语,为《弘山教言》。性纯孝,居丧,五味不入口,柴毁骨立,杖而后起。乡人欲举其孝行,力辞之。丧偶,五十年不再娶。尝筑垣得金一箧,工人持之去,维新不问。家贫,或并日而食,超然自得。亦以岁贡生为长山训导,年九十二,无疾而终。
赵维新,茌平人,年二十,闻张后觉讲良知之学。遂师事之。次其问答语,为《弘山教言》。性纯孝,居丧,五味不入口,柴毁骨立,杖而后起。乡人欲举其孝行,力辞之。丧偶,五十年不再娶。尝筑垣得金一箧,工人持之去,维新不问。家贫,或并日而食,超然自得。亦以岁贡生为长山训导,年九十二,无疾而终。
另外,北京国子监进士题名碑,明清两代,东昌籍进士共录取290名,占山东省录的7.1%;其中,状元3名,占全省的27.3%。明清两代,尤其是明朝,在我国北方,山东的进士、状元人数一枝独秀,而聊城又名列山东前茅。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