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的味道(一)

家乡区县: 陕西省平利县

平利是一块神奇之地,女娲补天和抟土造人传说在这里有丰厚的民俗遗存和文物佐证,是女娲文化发源地
平利是一块历史之地,现已发现的兴隆寨村吊蓬沟、西河魏家坝和田家湾等多处新石器遗址,新石器石凿、石斧、石棒、彩陶片等,就是历史见证。七千多年前,先民们在这块土地上生息繁衍,创造了灿烂的古文化。
平利是一块厚重之地,平利是贺龙元帅的入党介绍人、革命先驱廖乾五的故乡。
平利又是中国十佳最美乡村地。这里不仅是陕西省新农村建设的“样板村”,还是陕西十大热点乡村旅游地。
平利的老城是一道古朴而亮丽的风景,同现在新城是不同特色的组合。老城就象父亲,脸上刻满了苍桑,记忆着昨天、今天和明天。而新城就象妻儿,漂亮、光洁、任性。年届知天命之后,我就更喜欢在平利古老而破旧的老城老巷子里溜达,想象“湖南、江西、陕西、武昌、黄州”等五大会馆昔日的辉煌,触摸那里的砖瓦,感受平利老城的历史韵味。梦想《雨巷》的诗情画意,想象古老的街道,思念像云月细雨中的丁香,绕着自已心绪的愁,彷徨在人生的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默默行走。冷漠、凄清、惆怅。当天上飘散着朦胧的细雨,地上吹了些微风,空气中弥漫了一股淡淡的香草味道,玲珑易透的她穿着真丝旗袍,撑着油纸伞,在我身边落寞而高傲地走过,我以一种审美的态度来审视她,就像画家在观察风景一样——隔着一层薄沙或一层轻雾。
我儿时记忆最清楚的是“陕西馆”。东邻城关小学,西起中直街,南临大皂角树,北与老百货公司相连,如今县幼儿园的房屋场地,就是当年的“陕西馆”大厅和广场。据史料记载:“陕西馆始建于晚清光绪年间,全部用的是特制青砖,所用墙体砖上均有‘陕西’字样标志,压模特制而成,成为关中移民迁徙平利的标志性建筑。”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上小学。夏天午睡,去早了,进不了学校,就到大皂角树下去玩,看一看电影院的海报,知道新电影的大概,不致于别人说时自已全不知道,成为白痴。所以,电影院围墙上‘陕西’字样标志记得最清。随着升初中、高中,课程渐渐增多,高中毕业考上中专,又被别人顶替,一气之下当兵了事。回来后被分到水泥厂,平利县城的味道渐行渐远,已不再十分准确与清晰了。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到水泥厂,那时水泥厂正在建设中,是市县重点项目,经常有领导干部来参观,后期还下派一位勤劳朴实的副县长万政明驻厂解决问题。入乡随俗,魏汝区清太乡水田河便成了我第二故乡,以至后来魏汝区派出所给我改了名,回城转户口时派出所将我的出生地写成了水田河的笑话,可见官僚加兵僚真多。
那时的水泥厂还没有建成,水田河村没有城里家的味道,在水泥厂建筑工地什么活都干,下砖、装沙、卸麻袋、装水泥等,住在大餐厅的钢筋房子里面,比现在的农民工都苦。那里是一片欣欣向荣场面,加之城里的学生不断涌入,水泥厂一时成了风水宝地。但那时水田河村的村民仍散发着贫穷和饥饿气息,这里不是苍茫博大、壮阔雄伟的黄土地,而是一片片页岩堆积的山,就象“狗肚子里的肠子——没油”。石灰石是上好的宝石,只有在宝石生成的地方才有好水,而页岩堆积的山中,水都不多,苍凉与物质不丰让人心寒。但这里仍住着一群勤劳、淳朴、勇敢和坚忍不拔的人。
这里的小孩子上学,要走好几里山路。大一点孩子要到魏汝区(今兴隆镇)上初、高中,有的到西河农中(今西河镇梅子园),只有周末才能回家,每次过完周末,他们的父母亲都会为他们准备一些干粮。当然,水泥厂四两一个的杠子馍是最好的。那时水泥厂的南瓜汤、杠子馍远近出名。因为水田河村民种不好菜,只有南瓜长的特好;不仅多,而且便宜。加上水泥厂有一位从铁路上调回的杨师,菜炒的不怎样,而发面做馍对碱的用量掌握的特别好,杠子馍泡而白,入口还有一点清甜的感觉。没有饭票买不到馍,于是,炊事员便成了香饽饽,有的还与个别村民有苟且偷乐之事。杠子馍让学生娃们吃得心满意足。
第二家乡的味道,看到最多的是劳累与辛酸。这里带半层阁楼的老瓦房,因为生活用火的习惯,房子都被明火熏的处处烟黑,都看不出本来粉刷的痕迹,已经很有年头的房子,这样更加旧得破败,也正因为这份陈旧,把时间留下的痕迹彰显得更加深沉。“面朝黄土背朝天”是这里人生的大写,祖辈们一直劳作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每年春耕的时候,水田里,男人们会赤着膀子光着脚赶着牲口,左手执犁,右手持鞭的犁田耙地;山坡上,男人挖坑,妇女、孩子们则跟在后边丢火粪加农家肥、播种子,说说笑笑,播撒着一年的希望。我们下班后出厂在公路上玩,总觉得农民的播种是一件很快乐的事。
一年后,水泥厂投产。混熟了,没事时也给村民帮忙,也给他们帮忙挑挑肥,身心疲惫,渐渐体会到了农民劳动的艰辛。对耿直的村民有心帮衬他们,厂里有零工时找他们去做。他们的父母也常常给我们讲过去的故事,讲修路、会战;讲县里开“四干会”,队长开会锁了保管库门没分粮,七天的饥饿差一点饿死了村民;还讲因为吃观音土导致消化不良,拉不出屎差点死人的故事,我头一次听得泪流满面。
由于气候等原因,水田河人逃脱不了“靠天吃饭”的命运。天气决定着一年的收成,如果遇到冰雹、洪涝等自然灾害,一年的希望就没有了。那时能进水泥厂干活是附近老百姓一件光彩的事,能进去的人大多是比较勤劳、淳朴、而身体相对健壮的人。
在山村的水泥厂,有城乡结合的味道,有着南瓜汤、杠子馍的气息。这里的鸡仔特别好,做成菜赢得了来客好评,就是现在说的土鸡。这里的鸡不仅便宜而且多,他们拿鸡来卖时,你要讲好价钱就买下。如果你来客了上门去买,村民会说:“公鸡要留着叫鸣,母鸡要留着下蛋”,不卖!你我关系好,卖你一只,但价要比平时高一半。来客了,只能用鸡做菜来待客,没办法只有买。酸辣子、木耳、炒小公鸡是水泥厂一道待客菜,酸辣洽到好处,加上精心烹饪的城乡精髓,又有了散养鸡,跑山、吃虫子、吃包谷和杂粮的自然鲜美肉质;加上这里上进不了城、下挨不着店,很不便利的交通限制,人情、乡情和用心的烹饪,才能制作出这道纯正的水田河美味。
在水泥厂工作过的人都对南瓜汤、杠子馍、鸡和鸡蛋有着独特的感情。也正是这香气四溢的饮食滋养着水泥厂一茬又一茬的人,孕育着他们强壮的体魄。

zhumingyan0813(2014-11-07)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