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经济之三大发展机遇

家乡区县: 湖北省夷陵区

      走进这个竞技场,宜昌以超过1500亿元的经济总量“披挂上阵”,以建设特大城市为自己“提神鼓劲”。进场的同时,正逢省委、省政府抓“一主两副”的鼓点密起来,这,就是第三次重大发展机遇。
(一)
      宜昌近30年的发展史表明,我们对机遇的把握能力并不逊色于其他发达的大城市。也正是把握住了葛洲坝、三峡工程建设的两大机遇,宜昌才崛起于长江之滨。“十一五”期间,我们创造了加快发展的“宜昌速度”,经济总量在长江沿线19个同等城市中由“十五”末的第5位提升到第4位,在中部77个同等城市中由第9位提升到第3位,在全省占比9.8%,居第二位,在“宜荆荆”城市群中占比达到49.7%,城市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明显增强。
      宜昌经济总量神奇般由百亿级跳到千亿级,到2010年,达到1547亿元。宜昌“十一五”发展,亮点纷呈,全面协调。有7个产品产量世界第一,5个亚洲第一,10个全国第一;生产总值四年翻一番,工业总产值五年翻两番;累计开工建设投资过5000万元的重大项目608个,全部建成投产后,将新增产值2000亿元以上。“十一五”,我们创造了辉煌。“十一五”,我们实现了争先进位的“弯道超越”!
但我们应清醒地看到,我市经济总量在全省占比、主要经济指标的内涵和魅力,与省域副中心城市应有的体量、实力和功能,还存在明显的差距。
宜昌由大城市向特大城市跨越,建设“省域副中心”,要有骨架扩张,要有人口规模,但更主要的是靠实力说话。没有经济作支撑,城市规模再大,也是苍白而薄弱的。空心化的城市,不是真正的“省域副中心”!
(二)
    “省域副中心”首先应该是经济上的副中心。省委、省政府提出“三个三分之一”的构想,就是说,在全省经济构成中,武汉占三分之一,两个“省域副中心”占三分之一,其他市州占三分之一。实现这个目标,宜昌必须以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到3个百分点的速度发展。经过努力,宜昌要基本形成鄂西渝东乃至长江中上游区域性经济中心,成为全国最大的水电能源基地、磷化工产业基地,全国重要的生物医药基地、国内外一流的旅游目的地,建成长江中上游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
      回应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和全市人民的愿景,市委、市政府响亮提出,“十二五”期间经济总量实现新跨越,“四年翻一番、连续翻三番”。到“十二五”末,生产总值突破400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突破10万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达到300亿元,经济总量占全省比重达到15%。
      建设“省域副中心”,必须拿出实实在在的行动,必须有超乎寻常的举措,打牢我们的经济基础。
我们要抢抓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机遇,着力打造要素聚集、特色突出、布局合理的现代产业聚集区,把经济增长与结构调整更好地结合起来,把壮大经济总量与提升产业综合竞争力更好地结合起来,把经济发展与生态环保、改善民生更好地结合起来……
(三)
    “十二五”时期,正是宜昌积蓄能量的释放期和跨越式发展的发力期。湖北深圳工业园已开工建设投资过千万元的项目75个,其中过亿元的项目30个,有70个项目竣工投产、发挥效益,磷化工、装备制造、光伏电子等三大产业集群初步形成,千亿工业园区已初具雏形。今年还将有40个项目落地和开工建设,工业总产值确保达到406亿元。该园区与东山、白洋、生物产业园区一起,形成“四轮”驱动之势,使宜昌高新区成为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新的增长极和“加速器”。
      夷陵区一季度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完成95亿元,同比增长55%,20多家企业持续追加投资,长江电缆、弘健新材料、娃哈哈饮料等一批引进企业纷纷新上“二期工程”、“三期工程”,为该区工业经济快速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宜化集团连续9年实现高速增长后,“十二五”期将在中西部地区建设10大工程,项目总投资将达400多亿元,预计可新增销售收入近500亿元,将成为中国最大的煤和天然气化工生产企业、中国最大的磷化工生产企业、中国最大的盐化工生产企业,向千亿企业目标冲刺。
      未来几年,兴发集团将重点围绕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的转型升级,突出精细化工,加快工业级磷化工产品向食品级、电子级产品的转变,无机磷化工向有机磷化工转变。到2015年,将建成中国最强、世界知名的国际精细化工大型企业集团,跻身中国企业集团500强。
      项目和产业,既是“四年翻一番、连续翻三番”的决定力量,又是第三次重大机遇孕育的财。4000亿的经济总量,相当于今日的东莞、郑州。因此,它是荣光。朝着这份荣光,宜昌必须追求突破——以决战的姿态,以更大的作为,以特大的干劲!

晓晓yy(2014-11-07)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