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县-东昌府

家乡区县: 聊城市东昌府

东昌府区居鲁西,临黄河,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闻名遐迩的江北水城。
(1)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唐尧隐士“巢父”拒禅佳话千古传颂,尧、舜、禹都在这里留有遗迹,自古为鲁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秦代置县,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东昌府区就是齐国西部的重要城邑。元代称山东宣慰司东昌路总管府,明代称东昌府。明清两代东昌府得益于京杭大运河漕运而兴盛,经济繁荣、文化昌盛达400年之久,被誉为“漕挽之咽喉,天都之肘腋”、“江北一都会”,成为沿河九大商埠之一。康熙帝四次驾临,乾隆帝九次驻跸东昌。经济的繁荣,促进了文化的昌盛,也为东昌府区留下了众多的文物古迹。雄伟挺拔的光岳楼,金碧辉煌的山陕会馆、“摩天迥雁”的宋代铁塔、“富甲天下”的清代四大私人藏书楼海源阁、傅斯年陈列馆、江泽民同志亲笔题名的孔繁森同志纪念馆、邓小平同志题名的民族英雄范筑先纪念馆等人文景观星罗棋布、不胜枚举。东昌府自古名人辈出,人杰地灵,属文明礼仪之邦。东昌自古多名仕,先后涌现出王汝训、朱延禧、傅以渐、任克溥、邓中岳、杨以增、范筑先、傅斯年等一大批经天纬地、济世安民的良佐贤相。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万里雪域留美名,更是东昌府区人民的自豪和骄傲。
(2)风光秀丽,景色宜人。历史上,东昌府就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过了济宁,便是东昌”的美誉。“光岳晓晴”、“铁塔烟霏”、“绿云春曙”、“圣泉携雨”、“仙客云护”、“崇武连樯”、“古甃铺琼”、“巢父遗牧”合称古东昌府八大胜景。风景如画的东昌湖,环抱古城,是我国江北最大的人工淡水湖,也是全国著名的垂钓基地,风光旖旎,碧波荡漾,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因此被誉为“江北水城”。《水浒传》、《聊斋志异》、《老残游记》、《金瓶梅》等我国古典名著中的部分故事的发生地,不少都能在古城文化商贸区、古运河旅游区找到相符的地理特征和现存的文化遗迹,在以名著为背景的景点也正在开发之中,明天的东昌府将成为中原一带、京九沿线独具特色的旅游观光胜地。
(3)资源丰富,物产富饶。东昌府区地处黄河下游冲积平原,属温带季风气候区,光照充足,土地肥沃,水质优良,不仅适宜多种植物的生长,而且物产资源极为丰富。煤炭、石油、天然气、地热等多种矿产资源储量可观,开发潜力巨大,聊城发电厂已有25KW的发电能力,中外合资,正在建设中的360KW聊城大型发电厂是全国最大的火力发电厂之一,工程建成后,东昌府区将成为全国重要的能源基地。
(4)区位优越,交通便捷。东昌府区地处冀、鲁、豫三省交界处,自古为华夏战略要地。如今,东昌府区的区位优势更加突出,既是鲁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又处于京九、济邯铁路和济聊馆高速公路这个黄金十字架的交汇点上,是山东西部、中原一带和京九沿线人流、物流、信息流的一大集散中心,不仅起着辐射带动鲁西经济发展的龙头作用,而且是我省与山西、河北等内陆省份进行交流与合作的主要场所,也是南下北上,东出西进的重要渠道。
一、古老的地域文化
“东昌”一词,始见于西汉,当时,东昌非一地名,而为—封号。汉宣帝刘洵(公元前113年——前49年)封清河王刚之子成于聊城,称东昌侯,《东昌府志》云:“清河王刚子成封于此,东昌之名始见。”之所以名为东昌,一曰因徒骇河东北过茌平县遥昌乡;一曰聊城自秦以来属东郡,因“东”又加含吉祥之意的“昌”字而取名,以东昌为地名,始于元代,元之前,聊城系博州州治。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五月,元世祖忽必烈改革全国行政设置,改州为路,原博州遂易名东昌路,自是,聊城始称东昌,至明、清,路改府,聊城易称东昌府。
东昌府地域的历史源远流长。远古时代这里是东夷人活动的地方,后被融入华夏部落。从东昌府境内发现的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遗址及发掘出土的大量石器、骨器、蚌器、陶器等遗物说明,在原始社会新时器时代,先民们就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辛勤劳作,繁衍生息。
有文献可考的东昌府古城有4处,即聊古庙、王城、巢陵城、孝武渡西城。
1、聊古庙是最早的古东昌府所在地,约建于公元前522年,位于今城西北7.5公里,西新河西岸。春秋时代为齐国西境。战国时,为齐、燕争战之地,也是齐国筑城屯兵的军事要地。北魏的郦道元《水经注》载:“漯水又经聊城故城西,城内有金城,周匝有水,南门有驰道,绝水南出,自外泛舟而行矣!东门侧有层台,秀出云表”。公元前249年,鲁仲连射书退燕兵的义举就发生在这座故城,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聊古庙遂为县治所,至晋代未变。
2、王城。在今城东10公里徐田庄南,422年,安平王镇守平原时所筑,时称平原镇,又名王城。499年废镇立平原郡,并移县治于此。到945年,黄河决口,王城淹没。
3、巢陵城。在今城东南7.5公里大石槽村西。五代晋开运初置,因巢父墓而名,为宋代博州治所、聊城县治所。宋淳化三年(992年)六月,黄河决口,巢陵城毁,县治所在时间不过47年。
4、孝武渡西城,即今城址。1070年筑建,时为土城,1372年,因军事需要将宋筑土城扩筑为砖城。扩建后,城高池深,布局严密, 易守难攻,时称:“能陷不失的凤凰城”。1374年,为“远眺料敌于严更漏”,在城中央建造更鼓楼一座,今楼犹存,更名光岳楼。1411年,会通河疏通,东昌府成为运河沿岸9大商埠之一。后又不断修城。乾隆年间漕运达到鼎盛时期,东关大码头一带尤为繁华,太汾、山陕、苏州、江西、武林赣江6处会馆傍河而立,河中商船络绎不绝,岸边货积如山。附近的太平街、双街、小东关3条街巷,商业发达,市井热闹繁荣,时有“金太平、银双街、铁打的小东关”之称,漕运带来的兴隆繁盛延至1854年,长达400余年之久。
二、深厚的历史文化
(一)文物古迹
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为东昌府区留下众多的文物古迹,目前,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28处,其中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这些文物古迹虽韵味不同,但各具特色,有的古建筑巍峨壮观,气势非凡;有的风格古朴典雅、独具匠心;有的工艺精湛,勘称国粹;有的遗址尚待发掘等等,但都一致反映了东昌府丰厚的文化底蕴,为历史文化名城增添了无穷魅力,也从不同角度记录了古城的历史文明。
1、权寺遗址。位于城南李海务镇权寺村西,面积约1万平方米。中部原有一漫园形土堆,高出地面约3米。下为黄沙,曾被大量挖掘,形成约2000平方米水坑。遗址表面散布大量陶片,文化层可见厚度为2米。采集标本有石锛、石镞、鼎足、鬲足、灰黑陶片等。陶片有夹砂、泥质两种,多为灰陶、黑陶,并有少量红陶和褐陶。纹饰有绳纹、弦纹、篮纹、方格纹和附加堆纹,以绳纹居多。陶器均为轮制,可识器形为鼎、鬲、罐、盆、碗、器盖、盘等。遗址还出土数十个汉代陶罐、陶壶。据实物考证,属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至汉代遗址,距今约五千余年。如权寺遗址这样的古遗址,东昌府区境内还有十几处。
2、古城墙。东昌府区古城墙始建于1070年(宋熙宁三年),初为土城,1372年(明洪武五年),东昌卫指挥佥事陈镛改筑为砖城。周长七里,一百零九步。高三丈五尺,顶宽二丈,基厚三丈,深二丈。内墙用三合土夯注,外墙用巨型砖石垒砌。城设四门,东为“寅宾”,南为“南薰”,西为“纳日”、北为“锁钥”。建有楼橹二十五座,城门上筑门楼,外置瓮城。南、东、西瓮城为扭头门,南门东向,似凤头;东西门南向似凤翅;北门北向,似凤尾,故有“凤凰城”之称。四城门楼皆歇山重檐。城墙东北原有望岳楼,西北有绿云楼,尤为壮观。1579年(明万历七年)增修敌楼二十七座,垛口二千七百余。城墙高大坚固,易守难攻。1947年1月聊城解放,为防国民党部队重占,将城墙拆除。
3、铁塔。在聊城流传着一首家喻户晓的民谣:“东昌府,有三宝,铁塔、古楼、玉皇皋。”被人们誉为三宝之一的铁塔,位于东昌府东关运河西岸、原护国隆兴寺东南角,铁塔本身没有铭记,地方文献中亦无记载,从塔的形制与浮雕风格上分析比,初建年代在北宋早期,是本地现存最古老的建筑。铁塔为八角形楼阁式佛塔,现为12层,塔高15.8米,由塔身、塔座两部分组成。塔座为石砌正方形上下叠涩不对称式须弥座,高2.90米,底边长3.17米,占地10.50平方米。塔身用生铁仿木构分层铸造,逐层迭装而成。铁壳中空,厚6—10厘米不等。楼身共12层,倚柱、斗拱与一层相同。各层都有腰檐平座,周绕栏杆。腰檐仿木檐铸造有檀枋、檐椽、飞椽、瓦垄及斜脊等。塔身逐层收分,塔顶置仰莲葫芦宝瓶式塔刹。
东昌府铁塔是我国目前为数不多的铁石建筑,不论在建筑风格,还是在石雕艺术上,都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4、光岳楼。素谓东昌府城徽的光岳楼,既为中华黄河文化的历史见证,又给今日的城市增添无限风光。光岳楼位于聊城旧城中央,其主体结构建于1374年(明洪武七年),是一座由宋元向明清过渡的代表建筑,系我国现存明代楼阁中最大的一座。它在形式上承袭了宋元楼阁遗制,在结构上继承了唐宋传统。光岳楼由楼基和主楼两部分组成,总高33米。楼基为砖石砌成的方形高台,占地面积1236平方米,边长34.5米,向上渐有收分,垂直高度9米,由交叉相通的4个半圆拱门和直通主楼的50多级台阶组成。主楼为木结构,4层5间,歇山十字脊顶,四面斗拱飞檐,且有回廊相通。全楼有112个台阶、192根金柱、200余斗拱。楼内匾、联、题、刻琳琅满目,块块题咏刻石精工镶嵌,其中尤以清康熙帝御笔‘神光钟瑛’碑,乾隆帝诗刻,清状元傅以渐、邓钟岳手迹,郭沫若、丰子恺匾额、楹联至为珍贵。1956年,该楼被列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又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5、山陕会馆。京杭运河西岸有一处富丽堂皇的古建筑群,远看,琼楼玉宇,璀璨多姿;近看,雕梁画栋,金碧辉煌。这就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山陕会馆。山陕会馆位于东昌府区东关双街南首,建于清乾隆八年(1734年),占地面积3311平方米,原是山西、陕西两省商贾联乡谊、祀神明的处所。她集精巧的建筑结构和精湛的雕刻艺术于一身,充分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才能,是我国古代建筑的杰作。山陕会馆是一座庙宇和会馆相结合的建筑群体,坐西面东,南北阔44米,东西深75米,主要建筑有山门、戏楼、夹楼、钟鼓楼、看楼、碑亭、大殿、春秋阁等,共计160余间。
6、海源阁藏书楼。位于光岳楼万寿观街路北杨氏宅院内,由清代著名藏书家杨以增创建于1840年(清道光二十年)。海源阁藏书始于杨以增之父杨兆煜。在杨以增外地居官期间,搜购珍本秘籍,使藏书逐年积累,尤以得苏州黄丕烈“士礼居”藏书颇多,购入宋版珍本、善本百余种,使海源阁藏书大增。嗣后杨以增之子杨绍和居官北京时,又得清室弘晓乐善堂藏书,杨以增之孙杨保彝继承祖父辈遗业,使其收藏陆续增加,杨保彝曾著《海源阁宋元秘本书目》4卷,载书464种,计11328卷。还编有《海源阁书目》6卷,分经、史、子、集四部,载书3236种,计208300卷有奇,另有未载于书目者尚多。海源阁与江苏常熟瞿绍基的“铁琴铜剑楼”、浙江杭州丁申、丁丙的“八千卷楼”、浙江吴兴陆心源的“ 皕宋楼”合称中国清代四大私人藏书楼。其中又以瞿杨两家所藏宋元珍本、孤本及名人手抄本最多,故又有“南瞿北杨”之称。

ruiqi(2014-11-07)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