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江核电站是中广核集团在广东地区的第二核电基地。项目拟采用中广核集团具有自主品牌的 CPR1000技术,一期工程拟建设四台百万千瓦级压水堆核电机组,由中广核集团阳江核电有限公司负责建设和运营。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阳江核电站
公司
中广核集团
技术
自主品牌的 CPR1000技术
一期产量
四台百万千瓦
位置
粤西沿海的阳江市
总投资
700亿元人民币
目录
展开
阳江核电站是中广核集团在广东地区的第二核电基地。项目拟采用中广核集团具有自主品牌的 CPR1000技术,一期工程拟建设四台百万千瓦级压水堆核电机组,由中广核集团阳江核电有限公司负责建设和运营。阳江核电站
阳江核电站
项目简介
阳江核电站建成后效果图阳江核电站[1]位于粤西沿海的阳江市,总投资近700亿元人民币,是国家确定“积极推进核电建设”方针后,中国广东 核电集团继岭澳核电站二期、大连红沿河核电站、福建宁德核电站之后建设的第四座核电站,项目采用中国自主品牌核电技术――CPR1000,进行标准化、批量化建设。作为我国一次核准开工建设容量最大的核电项目,阳江核电站工程建设6台百万千瓦级核电机组。1、2号机组有效建造 工期为56个月,3-6号机组有效建造工期为54个月。阳江核电站首台机组计划于2013年建成投入商业运行,6台机组将在2017年全部完成建设, 预计每年上网电量为450亿千瓦时。 阳江核电项目自2008年12月16日主体工程开工以来,1号机组于2014年3月25日下午正式投入商运;2号机组1月7日完成冷试;3号机组已进入了设备安装和调试阶段;4号机组于2012年11月17日实现FCD(浇注核岛筏基第一罐混凝土),是福岛事故后国内开工的首台核电机组,目前正处于土建高峰期;5号机组于2013年9月18日实现FCD;6号机组于2013年12月23日实现FCD。目前,阳江核电站整体安全质量状况良好,未发生过重大安全质量事件工程建设、移交接产、工业安全总体稳定,各项指标均处于受控状态。阳江核电站
阳江核电站
项目规划
眼下,阳江核电站前期工程正按计划顺利推进。2007年9月26日,开始核岛负挖。 项目规划效果图阳江核电站的建设对满足广东省经济增长对电力的需求,进一步优化广东省电网结构和能源结构,拉动广东省核电装备制造业升级,促进广东省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008年2月23日,阳江核电工程1、2号机组核岛负挖工程完工。阳江核电工程1、2号机组核岛负挖工程于2007年9月26日正式开工,历时151天,比合同工期提前21天完工,创造CPR1000机型核岛负挖工期此前最短记录。在施工过程中,阳江核电严格执行项目六大控制,克服了国庆、元旦和春节等假期对工程的不利影响,顺利完成负挖工程。[3]阳江核电站
阳江核电站
施工准备
阳江核电站是中国广东核电集团继大亚湾核电基地后在广东建设的第二个大型核电基地,一期工程将建设两台百万级以上的大型核电机组。 项目开工仪式生产准备的总目标是建立一支具备核安全文化素养及过硬技术能力的生产队伍,使阳江核电站成为具备自主运行管理、日常维修和大修管理及实施能力的核电站。
建立完善的生产管理体系,包括组织机构、生产管理流程和程序体系、安全质保体系,把阳江核电站建成一座集先进技术和先进管理为一体的核电站。[2]为阳江二期及中广核集团后续项目的生产队伍输送和培养合格的骨干人员。为集团生产管理体系的进一步整合打下良好的基础。
阳江公司生产准备工作从2004年初启动,整个过程根据《生产准备总体计划》分三个阶段,即前期培训阶段、工程参与阶段和移交接产阶段。目 项目可行性研究会前,阳江生产准备工作处于前期培训阶段。目前,生产准备人员培训已形成较完善的培训体系和制度,分别建立了运行持照人员和非运行技术人员的培训流程。截至2007年2月底,生产准备人员共有260人,其中197人在大亚湾核电基地、来宾电厂、西安交通大学等培训点进行在岗培训和基础理论培训。2006年7月,首批在岗培训的运行学员提前两个月顺利结束(OJT1字头)既定的培训,获得初级现场操纵员的授权;12月下旬,首批运行学员14人获得学习操纵员的培训资格,并开始第一阶段的模拟机培训,这是阳江公司生产准备培训的一个里程碑式事件。
环境影响
根据《核电厂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内容和格式》(NEPA-RG1)的具体要求,核电站选址阶段环境影响报告书将在资料调研、现场踏勘,以及利用CPR1000设计资料的基础上编制。 项目方案
本阶段环境影响评价目的在于,根据阳江核电站厂址周围的陆域和海域环境资料,结合拟建核电机组的设计参数、源项以及设计容量,对阳江核电站工程建设的环境影响进行预评价,通过阳江核电站厂址与周围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从环境保护的角度,论证阳江核电站厂址的适宜性,并对阳江核电站的工程设计提出环境保护方面的具体要求。
相关报告
可行报告
2008年5月7日至9日,国家电力规划设计总院在阳江市召开了阳江核电厂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审查会。到会专家和代表听取了深圳中广核工程设计有限公司对《阳江核电厂工程(6×100万千瓦)可行性研究报告》的介绍,并分组进行了认真讨论。会议原则同意设计单位编制的《阳江核电厂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阳江核电站本次审查会是继阳江核电站工程1、2号核岛基坑通过国家核安全局检查后取得的又一重要进展,为阳江核电站工程通过国家审查核准奠定了基础。
2008年4月10日,面向广东阳江核电站和广东台山核电站的银团贷款包销协议在北京签字。中国广东核电集团公司董事长钱智民、国家开发银行副行长姚中民、中国银行行长李礼辉等出席仪式。阳江核电有限公司、台山核电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高立刚、国家开发银行深圳市分行行长俞小平、中国银行广东省分行行长陈四清分别代表三方在贷款包销协议上签字。根据签署的协议,广东台山核电站、广东阳江核电站总贷款金额超过人民币1000亿元人民币,由国家开发银行、中国银行作为联合牵头银行为两个项目提供贷款包销,为两座核电站的建设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该协议的签署,标志着中国广东核电集团与国家开发银行和中国银行的合作进入新篇章。广东阳江核电站由中国广东核电集团所属阳江核电有限公司负责建设和运营,项目采用中国自主品牌核电技术――CPR1000,是中国一次性批准开展前期工作规模最大的核电站。广东台山核电站由中国广东核电集团所属台山核电有限公司负责建设和运行。根据国家统一部署,广东台山核电站一期工程采用国际领先的EPR三代核电技术,建设两台170万千瓦先进压水堆核电机组。当前,广东台山核电站前期工作正按计划顺利推进,计划于2009年正式开工建设。
工程质量
2008年12月16日,广东阳江核电站正式开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对此作出重要批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出席开工仪式并宣布开工。 李克强向阳江核电站开工表示祝贺,并向全体参建者表示诚挚敬意。他指出,当前中国核电进入重要发展时期,积极推进核电建设,是调整能源结构、保证能源安全的重要战略选择,对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具有重要的现实与长远意义。希望中国广东核电集团等单位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核电的决策部署,始终坚持安全第一、质量第一,努力提高核电技术水平和自主化能力,把阳江核电站建设成为优质高效工程,为国家核电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阳江核电站是国家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项目,位于广东省西部沿海地区,采用中国自主品牌的CPR1000改进型压水堆核电技术,将连续建设6台百万千瓦级核电机组,是中国核电建设史上首个按厂址建设规模一次核准的项目。首台机组将于2013年建成投产,全部机组建成后,综合国产化率可达到83%,年发电量450亿千瓦时。该项目由中国广东核电集团出资建设,总投资近700亿元。阳江核电站项目的开工建设,有利于提高中国核电自主化水平,推动核电产业升级;有利于优化能源结构,促进节能减排,保障能源安全。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国内经济运行困难增加的情况下,也有利于拉动相关产业投资,带动制造业发展,扩大国内需求,促进经济增长。国家有关部门和广东省有关负责同志、中国广东核电集团、各参建单位代表出席了开工仪式。
数控系统
随着阳江核电站5、6号机组数字化仪控系统自主化意向书的签订,我国核电站数字化仪控系统将在阳江核电站实现100%国产化。承担此项建设任务的中广核集团北京广利核系统工程有限公司当前正以阳江5、6号机组为依托,进行科技攻关,计划在2010年前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安全级系统样机,实现自主研发核级系统的上线应用。这将是我国核电自主化、国产化取得的又一重要成果,标志着我国将拥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百万千瓦级核电站数字化仪控系统。
数字化仪控系统核电站数字化仪控系统作为核电机组的关键设备,是核电站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将主设备比作核电站的躯干,那么数字化仪控系统就是核电站的神经和大脑。该系统从设计到制造,需要满足可靠性、安全性、系统复杂度、接口处理等方面的要求,综合了计算机、通讯、显示和控制等多项技术。之前其核心技术一直垄断在国外3至5家企业手中,系统设计、制造价格一直居高不下。它的全面国产化将填补我国数字化仪控系统领域关键能力的空白,彻底打破国外的技术垄断,有利于增强核电站运行的安全性,有效降低核电站建设成本,促进我国核电行业相关产业的发展。
2004 年,为实现国家提出的“自主设计、自主制造、自主建设、自主运营”的目标,中广核集团决定在岭澳核电站二期建设中采用最具挑战性的全数字化仪控系统及先进的控制室系统。2005年10月,中广核集团联合北京和利时系统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合资成立了北京广利核系统工程有限公司,主要从事核电站数字化仪控系统工程应用设计、系统集成和技术服务,推进后续核电项目数字化仪控系统的国产化和自主化工作。
从2007年开始,随着红沿河、宁德、阳江等核电项目的开工建设,中广核集团发挥业主的主导作用,依托项目建设,深入系统地推进数字化仪控系统国产化工作。按照计划,在红沿河核电站1、2号机组项目中,核电站数字化仪控系统广利核公司自主承担了数字化仪控系统非安全级系统的设计和供货任务,全系统国产化率达到60%;在宁德核电站1、2号机组和阳江核电站1、2号机组,国产化率达到70%-80%,实现项目牵头方由外方到中方的转变;在红沿河、宁德和阳江核电站的3、4号机组上,国产化率达到或超过80%,并逐渐完成由国外厂家承担技术责任向国内厂家承担技术责任的转变。在此基础上,到阳江核电站5、6号机组建设时,将实现全范围国产化零的突破,实现中方总包,承担技术责任、非安全级责任和安全级责任。
当前,作为中广核集团推进核电产业链发展的重要环节,北京广利核系统工程有限公司在核电数字化仪控领域,已形成从总体设计、详细设计、系统集成、系统测试、产品研发与制造到安装、调试、维修与设备管理的完整配套机制,逐步掌握了数字化仪控的核心技术,形成了自主开发创新能力、系统集成能力和国产化能力,市场占有率位居国内同行第一,获得了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的行业内首个“国家级先进仪控系统研究中心项目”。同时,该公司还承担了国家863计划“核电行业重大工程自动化成套控制系统”中的三项重要子课题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