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雷州石狗被列入第一批中国民族民间保护工程18个试点项目中。
漂亮的雷州三元塔公园
雷州市下辖18个镇、3个街道办,总面积3662平方公里,总人口163万人,雷州城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2008年以来,雷州市委、市政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和湛江市委、市政府的各项决策部署,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深入实施“工业立市、农业稳市、商旅旺市、科教兴市”发展战略,全力以赴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
——综合经济实力跃上新台阶。2009年,全市经济总量首次突破百亿元大关,完成生产总值106.44亿元,比2007年增长18.5%,年均递增8.9%;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78亿元,比2007年增长38.1%,年均递增17.5%;财政综合增长率11.21%,连续六年获得省财政奖励。今年上半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46.74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9%;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46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0.4 %。
——工业经济实现新发展。大力发展以制糖业为重点的资源型加工业和特色产业,形成了制糖、水果加工、木材加工、水产品加工和机械制造等多元发展的新格局。2008年以来,新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2个,仅2009年就新上年产值超亿元工业项目6个。2009年,全市完成工业增加值14.35亿元,比2007年增长12.1%,年均递增5.9%。首期投资90亿元、年产值60多亿元的大唐国际雷州火电项目和国电东里风电场项目正稳步推进。加快推进产业园区建设,雷州民营工业园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一批企业相继落户该园区;全面启动占地面积6000亩的城西产业园区建设,打造承接湛江钢铁、石化项目上下游产业的平台。工业、基础设施等重点项目建设,拉动了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2009年,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1.6亿元,比2007年增长110.4%,年均递增45.1%。
——现代农业建设迈出新步伐。大力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加快农村土地流转,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积极建设现代农业,农业和农村经济较快发展,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全市土地流转面积38.6万亩,占总耕地面积20.72%。全市现有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760多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44家,市(地)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7家,国家绿色食品认证产品28个,“流沙珍珠”、“覃斗芒果”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认证。2009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76.50亿元,比2007年增长9.3%,年均递增4.6%;农民人均纯收入5155元,比2007年增长18.8%,年均递增9.0%。
——文化旅游产业取得新突破。大力推动旅游与文化融合,深入挖掘、整合、保护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资源,积极发展文化旅游业,促进商贸、服务业等第三产业发展。先后举办了“中国书法进万家雷州行”、“雷州半岛闽南文化交流”、“经济与文化互动发展论坛”等大型活动,雷州歌、雷州石狗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雷州被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书法之乡”,雷州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建起了雷州博物馆新馆、靖海宫楹联艺术碑廊、清端园等文化旅游景点,引进1亿多元民资建设雷文化旅游综合项目,雷祖祠“雷祖文化”主题广场、樟树湾大酒店、雷州鼓城等项目正加快推进。2009年,全市接待游客98.58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3亿多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2.72亿元,比2007年增长47.3%,年均递增21.4%。
——城乡面貌发生新变化。以建设宜居宜业城市为目标,按照“西拓、北延、中改”的思路,大力度推进城市建设。高标准、高起点建设开通新城大道,改建了雷南大道、工业大道、西湖大道等城市主干道,文化路、府前路正在建设中,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建成投入运行。结合城市防洪减灾工程建设,全面整治西湖公园和南湖风景区,搞好城市净化、美化、亮化,城市风景更加靓丽,人居环境日益改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使市容市貌焕然一新,大大提升了城市功能品位,拓宽了城市发展空间,促进了房地产业迅猛发展。特别是一批集购物、休闲、娱乐、商住为一体的房地产项目正在加紧建设中,以世贸广场、国际广场、中华广场为龙头的新城大道中央商务区逐步形成。以“四通五改六进村”为载体,深入开展生态文明村和特色文化村创建活动,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凸现出“建设了新居,改造了环境,融入了文化,保护了生态,温暖了民心”五大成效,农村面貌发生喜人变化。全市已创建生态文明村1098条、特色文化村126条,占全市自然村总数的36.1%。其中被评为省文明村3条、“广东省最美的村庄”1条、“湛江市最美的村庄”14条、湛江市生态文明村123条、湛江市特色文化村72条。
——社会民生事业取得新进步。教育事业取得突破性发展。近三年来,共投入资金2.1亿元,新建扩建学校361所,新增中学学位1.8万个,2009年新建雷州八中投入使用;招录教师5300名,基本实现中小学教师满编;高考本科上线人数连续三年增长20%以上,教学教育质量全面提高。人口计生工作迈入全省“二类”地区,文化、卫生、科技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民生领域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农村安居工程、农村道路改造工程、城乡就业工程、社会保障工程等民生工程建设加快推进,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社会保障水平显著提高。2008年以来,全市共解决了46万人的饮水困难和饮水安全问题,扶持和发动群众改造茅草房1.3万户,改造农村道路882.7公里;新增城镇就业1.8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5万人,新增转移就业12.8万人次。全面推行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农村人均年纯收入低于1200元的困难群众全部纳入低保,全市孤儿全部得到结对帮扶。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