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湖州,是著名的丝绸之府,鱼米之乡。古时便有张志和写诗《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轧蚕花,湖州的广大乡村流传着丰富的蚕乡习俗,人们视含山为“蚕花圣地”。每年清明节,四乡蚕农必蚁涌含山,人山人海,热闹非凡,俗称“轧蚕花”。“轧蚕花”是江南蚕乡崇拜蚕神的一种表现形式,也是中国丝绸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浙北蚕乡的“白马化蚕”这一传说流传最广。民间传说把含山比附为蚕神的发祥地或降临地,含山清明“轧蚕花”民间习俗便由此产生。 传统的含山“轧蚕花”活动主要有:背“蚕种包”、上山踏青、买、卖蚕花,戴蚕花、祭祀蚕神、水上竞技类表演等活动。含山“轧蚕花”民俗活动保留了杭嘉湖蚕乡地方人文风情,具有社会学、民俗学价值。2007年5月,浙江省文化厅推荐含山轧蚕花(包括德清新市轧蚕花)申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表作名录。
防风氏神话,是由中华民族上古文明延续至今的一脉珍贵文化遗产。嘉靖《武康县志序》:“古防风氏国于封隅,为今武康之地”。“封、隅”,即指座落于今德清县三合乡的防风山。防风氏神话传说最早见于《国语·鲁语下》中,孔子答客问的一番谈话中: “丘闻之,昔禹致群神于会稽之山,防风氏后至,禹杀而戮之,其骨节专车”。又说:“山川之灵,足以纪纲天下者,其守为神”。当客问“防风何守”时,孔子答“守封嵎之山者也”。历代文人引用也据于此。20世纪90年代前后在德清县三合乡一带收集发现的防风神话,填补了防风氏神话的历史空缺,内容之广泛,想像之丰富,远远超出文人窠臼,对比中国上古神话,更具演绎性。2007年4月,浙江省文化厅公示“防风神话”“防风庙会”为第二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5月,被推荐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