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本性是什么的呢?我想是这样的:自私、贪婪、懒惰、推卸责任和追求快乐,逃避痛苦的。不能说全部,但可能占具了我们人生的大部分。我想到的是以前我们以自我为中心的这种生活方式,未必能成就一个人内心的平安!现在我们可以选择采用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以别人为中心的方式。也许这本身就是人类或者人的终极出路?
要做到这一点,非常困难,我想靠我们自己是无法成就的,因为这由人的本性决定的。所以信仰就显得很可贵了,当然,选择一个真正的好的信仰就更重要了,对于我们。(抱歉,我不是想推销基督教:))
积极主动、以终为始、要事第一、知彼解己、双赢思维、统合综效、不断更新,我思考这里的实质就是站在别人的角度来为人做事。只有脱离自我狭小的圈子才能进入广大的天地中去。
以前,常听人说,你不够大气,不够豁达,自己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造成的。现在似乎这里提供了一个答案:就是爱自己胜过了爱别人。
人是社会的细胞,是社会和谐与否的基本要素。因此如果我们对人的本性能有一个正确的认识,那么这种认识必然会对我们正确地认识人,认识人类和认识社会会有极大的帮助和益处。
本人认为,人的本性是不满足,也就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人之初,不满足。
“人之初,不满足”观点的最直接证据是:动物吃饱喝足了,除了嬉戏(主要是未成年动物)以外,一般都是很满足的样子,或散步,或静卧(立),或打盹,别的就没什么渴求了;而人却截然不同,人吃饱喝足了,都是还不满足的,都是闲不住的,总是要没事找事的,总是会去寻找新的渴求,以求获得新的满足。
相反的事例也同样证明了“人之初,不满足”理论的正确性:即,当一个人的不满足本性被长时间地压制后,人的本性就会逐渐地降低,乃至消失(特别是幼儿)。这样的例子是很多的,比如,被判长期徒刑的犯人,由于长时间的不满足本性受到抑制,当他在出狱时,往往会显得有些痴呆(严重痴呆的人是已不具备人的不满足的本性,已没有什么渴求的心里了);最典型和最直接的例子是关于“羊孩”的故事,它是中央电视台专门制作的一期节目,应该是千真万确,不容置疑的,那么从中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呢?我认为,这个事实,进一步验证了“人之初,不满足”的人性论。
“小羊孩”出生时,绝对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携带有人的本性,但由于其奶奶的错误行为,使“小羊孩”好多年被拴在树上,长期与羊为伴,从而导致“小羊孩”的不满足本性被禁锢,被麻木,最终抹杀了“小羊孩”原本具有的人的本性,致使“小羊孩”变成了一个“非”正常的人,没有了人思考能力,甚至连人话都不会学说了。
人类的进化史也简介地证明了人的本性是不满足。人类之所以不同于一般的动物,是由于人类逐渐形成的不满足的本性。由于人类的不满足,从而导致了人类的渴求(求知)欲,以及实践欲,从而导致了人类自身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从而使人类从一般动物种类中能脱颖而出,成为现在的人类;其他动物,则由于容易满足,也就难于进步,或进步缓慢。
有人说,人之初,性本善,如果人的本性是善,那么还需要人们用各种方法去规劝、灌输善的思想吗?所以,人之初,非性本善,而是不满足。
人的本性就像一粒种子,在不同的生活环境中,在不满足的驱使下,在不断地成长,从而形成善人、恶人以及自私的人等等。
人的不满足,必然导致人们的渴求满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