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皋名人篇——胡济民

家乡区县: 江苏省如皋市

     胡济民(1919.1—1998.9)男,核物理学家、中科院院士。江苏如皋人, 1942年毕业于浙江大学物理系,1945年得英国文化委员会的资助去英国留学,1948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并留在伦敦大学大学学院任研究助理。

     1949年回国,在浙江大学任职,195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一生经历丰富,学贯中西,具有很多研究成果和专著,其中《原子核理论》获得了国家优秀教材奖。

    研究领域

    胡济民先生学识渊博、思想活跃,科学严谨、勇于创新,为解决核科学领域的许多重大课题进行了长期不懈的努力,在原子核力、原子核结构、重离子核物理、裂变物理以及等离子体物理等学科领域,都取得了重大成果。早在五十年代中期,他就积极倡导开展核聚变和等离子体物理的研究,为我国在这一领域做了开创性的工作。七十年代,正当重离子核物理成为核科学研究前沿课题时,他就从理论上探索合成超重核的可能性,并提出了重离子核反应要经过中间阶段的“准复合核模型”。七十年代中期,他关心、支持我国核数据编评和核数据库的建立工作,并亲自领导和参加裂变核数据计算和裂变机制的研究工作,他首创的多维裂变布朗运动模型取得了重要成果。进入八十年代,他在比较、分析已有核模型基础上,提出了新的原子核宏观模型,并应用于研究原子核的性质取得了新的进展。到了九十年代,他又在高自旋超形变态研究领域,发展了原子核的振动与转动模型,为核结构研究作出了新的贡献。

     胡济民先生几十年如一日,辛勤耕耘在教学第一线。他亲自授课、指导研究生。他既主讲普通物理、理论力学、量子力学等基础课,也讲授原子核物理、等离子体物理和原子核理论等专业课。他还经常给大学生、研究生和科技人员作核科学报告与讲座,介绍核科学的最新进展和自己研究成果。还为全校新开设的公共选修课《人类生存发展与核科学》讲授了第一堂课。他对学生严格要求、循循善诱,言传身教、鼓励学生为发展核科学与原子能事业作贡献。

     胡济民先生在原子核理论方面精深的学术造诣、丰硕的科研成果和他长期从教的丰富经验,凝结成重要的教材和科技专著,为我国的核科学留下了宝贵的财富。他主编出版的《原子核理论》一、二卷,已成为我国核理论教学必备教材和核科技工作者重要参考书。新近出版的专著《原子核的宏观模型》和这次出版的北京大学院士文库《核裂变物学》,更是他多年研究成果的结晶。

社会兼职

北京大学技术物理系党总支书记

北京大学党委委员

中国科学院数理学部常务委员

中国科学院数理学部副主任

第一届全国核物理专业教材委员会主任

中国大百科全书物理卷核物理分卷编审

国家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议组成员

北京大学重离子物理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

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国家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

北京串行加速器核物理国家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

著作目录

《王淦昌和他的科学贡献》(胡济民编/许良英编/汪容编)

《原子核理论》(胡济民编) (原子能出版社 1987)

《原子核理论》(胡济民编著) (原子能出版社 1993)

《原子核的宏观模型》(胡济民著/钟云霄著) (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8)

《核裂变物理学》(胡济民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

chencc(2014-11-07)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