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永年县境域,民间在祭神、庙会等喜庆场所,很盛行一种称之谓“打扇鼓”的娱乐形式。打扇鼓又叫“扇鼓舞”、“太平鼓”。它以扇鼓和鼓鞭为道具,扇鼓为单面羊皮鼓,其直径为25-30厘米左右,上面彩绘着吉祥花卉、禽鸟图案。鼓柄长35厘米左右,是一根较粗的铁棍儿或竹木棍,鼓柄下端用铁丝拧成三瓣梅花形,上面串着几个小铜环,晃动一下,小铜环相互碰撞哗啦哗啦直响。鼓鞭长约45-50厘米,用藤棍或竹棍做成,上面绑缠着一缕彩色丝线或布条,类似戏曲中的马鞭。扇鼓手们左手执扇鼓柄,右手执鼓鞭,边迈舞步,边晃动或击打扇鼓,同时口唱扇鼓腔。扇鼓舞由此而得名。
扇鼓舞从民间花会和传统戏曲中移植了不少剧目。如《文王拉牵》、《姜太公钓鱼》、《李三娘推磨》、《宝莲灯》、《佘赛花招亲》、《七仙姑下凡》、《唐僧取经》、《小放牛》等。
演员表演时分别化妆为生、旦、丑等角色。其中小旦上身穿红祆,腰系裙子,头上盘挽红绸绣球,脚穿三寸高的木头鞋,右手握扇,左手拿彩巾。动作委婉,扇花多变。“摇步”走起来两手端于腰平,腰部随着脚步自然摆动,犹如风摆一般。表演优美、细腻。生角头戴礼帽,身穿大衫,左手拿扇鼓,右手持鼓签,边敲边舞。动作潇洒大方。如“拉钻”一动作,上扇肩随着鼓点,左右晃动,然后突然右腿蹲下,左腿伸直,上下起伏性很大,表演灵活,柔中有刚。老旦的道白,妙趣横生,富有乡土风味。丑角的动作,上身双肩上下抖动,下身半蹲,行动以足尖着地,表演幽默诙谐。
扇鼓舞灵活随便,八至二十多人都可以围圈打跳。从队形变化看,有走圆场、老龙摆尾、云转花、搭天桥、二郎穿梭、摇船、抬轿等。从个人动作看有二郎担山、反背击鼓、关公磨刀、雪花盖顶、斟茶满酒等。唱词类似戏曲唱词,句式长短富于变化。其演唱效果是句子短促,节奏紧凑,前后贯通,一气呵成。唱词通俗、口语化,易学易唱。
现在看到的打扇鼓,主要是在庙会上或者是庙宇开光庆典等地方,边敲打边唱词。唱词主要是歌颂神灵的功绩及救民、修行的经过,也有神仙之间的交往的故事。主要成员为妇女,以中老年妇女为主,土话称之为“师伯的”,男性则称之为“男师伯的”,也有称之为“善友”的。据说过去,打扇鼓以男性为主,现在男性则比较罕见。每个师伯的都有自己代表的神仙,彼此的称呼是“皇姐”“御妹”。
一般在打扇鼓的时候,围成圆圈状,或合唱或单独唱,边唱边舞蹈,或进或退,动作丰富,音乐节奏具有民间的风韵。所唱词一般是以所念的经为主,是师伯的从老师那里得的传授,以口授为主,也有文本式的。具体传授方法不详。
打扇鼓和庙会时的念经、传话等常在一起,也是民俗文化的一部分。一般打扇鼓人数不定,或三五人,或数十人都可以打场子。时间有短也有长,也有比赛的意味在里头。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