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寺旧名庆寿寺,位于彬县城西十公里的泾河南岸,唐贞观三年(公元629 年)。大佛窟平面呈半圆形,径约21米,高30米,窟内有石雕佛像三尊,大佛依岩跌坐居中,高24米,上体穿窟室中心而上。两旁为胁侍菩萨,身高5米左右。造型优美生动,雕刻精细。窟壁凿小佛龛各种造像400个。大佛洞﹑千佛洞﹑罗汉洞是其中保存有造像的主要洞窟。
一、 历史发展
大佛寺在唐代为应福寺,后改称庆寿寺。石窟造像主要雕造于唐初至唐文宗时期的 200年间,元以后曾大事装修。
二、 艺术特点
“大佛洞”是全寺的中心,也是该寺最大的洞窟。大佛洞是唐太宗李世民为纪念他指挥的彬州浅水原大战和五龙极大战中阵亡将士而建,初名应福寺,完工于贞观二年﹙公元628年﹚,是我国现存唐太宗时期规模最大﹑最为精美的一所洞窟,因其中雕刻的高达20米的大坐佛而得名。北宋仁宗为其养母刘太后庆寿时改名庆寿寺。大佛窟中大佛依岩跌坐,身高二十四米,造形雄伟、雕饰富丽,发式作螺髻形,雍容端庄,耳垂、披衣、袒胸、盘膝端坐在莲座上,体态自然丰满,颇显唐代风格。佛身健硕雄伟,所谓“一指之大几为腰”,大佛寺亦因此而得名。大佛洞还保存了当年华丽的大佛背光雕刻,上面有七佛环坐,二十二身雕工精湛的飞天伎乐拱卫着弥勒佛宝阁﹐呈现出了一派西方极乐世界的欢乐景象。被誉为陕西和丝绸之路第一大佛。
关于彬县大佛还有一些美丽的传说。据说当时大佛建造完毕后,位于长武县境内的丈八佛听见人们赞其高大,于是有了想比一比身高的想法,当他行至彬县大佛8公里左右时,就看见大佛高高的端坐着,于是止步不敢前。还有人说当年泾河水涨,为了使百姓免遭涂炭,大佛将其手指指向泾河,水势随退,收回来水又涨,于是成了现在人们所看到的样子。
三、石窟题刻
清末叶昌炽曾辑录考证彬州石窟题刻,编《□州石室录》,收录题刻共103方,其中,唐22方,宋64方,金1方,元16方。并有宋代名臣韩琦、范尧夫,画家文同等人的题名。
四、历史意义
大佛寺不仅是战争的纪念建筑,也是大唐盛世的象征,对于研究唐宋历史、战史、佛学史都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依据。
五、见证丝路风云
彬县大佛寺建于唐贞观二年(公元628年),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原名“应福寺”,是唐太宗李世民为纪念抗击薛举薛仁杲大战(彬州浅水塬)中阵亡将士应福所建。北宋仁宗皇帝为其养母刘太后举国庆寿时,改名“庆寿寺”。人们因其佛像高大雄伟,从明景泰年间俗称大佛寺并沿用至今。大佛寺石窟是陕西境内规模最大的石窟群,也是中国现存初唐时期和盛唐时期规模最大、最为精美的石窟群,被誉为陕西和古丝绸之路第一大佛。大佛寺石窟地处丝绸之路北道的主干线上。东汉时期,佛教经丝绸之路传入,南北朝时逐渐达到高峰,隋唐时达到鼎盛。大佛寺石窟反映的就是这一鼎盛时期的造像状况。石窟的石雕、泥塑、彩绘大量反映出西域乃至印度佛教文化的很多特征,大佛寺石窟理所应当成为丝绸之路上的一个亮点。大佛寺石窟对于研究中国佛教发展史、雕塑史、建筑艺术史,以及佛教通过丝绸之路在陕西的传播具有重要价值。大佛寺石窟,南依青翠巍峨的清凉山,北傍蜿蜒东流的泾河水。凿岩为室,雕石成像,错落绵延在400米长的奇峭崖面上,共有大小石窟130多所,造像1980多尊,历代题刻170多幅。分五个部分,即大佛窟、千佛洞、罗汉洞、丈八佛窟和修行窟。大佛寺石窟是祖国的珍贵文化遗产。1956年8月6日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大佛寺石窟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1月13日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被评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2007年进入中国和中亚五国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预备名单。
大佛窟展现佛国威严
千佛洞的“东方维纳斯”
罗汉洞古朴精致
丈八佛的美丽传说
修行窟尽现古代僧侣生活
六、石窟题刻
清末叶昌炽曾辑录考证彬州石窟题刻,编《□州石室录》,收录题刻共103方,其中,唐22方,宋64方,金1方,元16方。并有宋代名臣韩琦、范尧夫,画家文同等人的题名。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