碗托由精制荞麦制作成碗状,放入锅中蒸熟,然后取出等待凉了以后,切成片状,可以炒热食用,但是如果凉吃以猪肝等为拌料后味道鲜美可口,很有韧性。在陕北是很普遍的一种民间食品。差不多每个县的市镇上,都有饭店或小吃摊点 叫卖。老百姓更是家家户户自己做了吃。这原因,大约首先是陕北普遍生产荞麦,陕北老百姓在几千百年的生产与生活实践中,不断地摸索着粗粮细作的方法,荞面 碗坨在诸多的荞面食品中,有着鲜明的特色,筋软耐嚼,香醇可口,百吃不厌,常吃常新。
建国前夕,由于交通不便,承德人很少能吃上一顿白面。做小生意的买卖人,就在当地的特产——荞面上打起了主意,这些人以骆驼为交通工具,从周边各县驮回荞麦,加工成碗坨。
当时,承德的闹市区二仙居一带,开起了多家以荞面为主食的饭店。周围还有十余家打地摊的小贩也售卖碗坨。因其地点在二仙居,所以老承德人都习惯于叫“二仙居碗坨”。
清代,康熙、乾隆等七帝,每年都要来承德巡幸狩猎,并在避暑山庄驻跸,时间多至半年。那些王公大臣、后妃宫女们也随行前来。起初,住在山庄内的妃嫔宫女门,得知二仙居碗坨好吃的消息后,就托太监出去购买,后来,又叫卖碗坨的小伙计往宫里给送。一来二去,二仙居碗坨身价随之大增,成了很有名气的一种小吃。
至今,承德市还流传着“二仙居碗坨——煎(尖)透了”的双关俏皮话。其意不仅说煎透了的碗坨好吃,还说卖碗坨的人会做生意。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