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全县有25个少数民族,计971人,人口构成:苗 族192人;白族12人;布朗族5人;回族131人;达斡尔族11人;黎族3人;壮族124人;满族19人;藏族3人;土家族212人;彝族32人;瑶 族8人;侗族94人;哈尼族44人;蒙古族14人;僳僳族5人;傣族16人;水 族13人;朝鲜族1人;拉祜族6人;布依族4人;仫佬族2人;佤族8人;未确认民族12人(穿青族10人,奕族2人)。
2008年末,全县总人口96.64万人,其中男性49.43万人,女性47.21万人,农业人口53.02万人,非农业人口43.62万人,省属农盐场人口2.67万人,县属人口93.97万人,其中县城合德镇人口20.26万人,年内出生9859人,人口出生率10.2‰。死亡人口5240人,死亡率5.42‰。自然增长率4.78‰。
2012年末,全县户籍总户数32.26万户,总人口96.67万人,比上年减少7150人,其中女性47.11万人,乡村人口46.32万人。全年出生人口为9780人,出生率10.0‰,全年死亡人口为5244人,死亡率5.4‰,人口自然增长-4.6‰。城市化率达5.03%。[3]
人民生活
2008年,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为19200元,增长2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870元,增长12.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301元,增长15.9%。
射阳民俗
东岳庙会因庙而名,因庙而兴。东岳庙始建于明代,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毁于侵华日军。2006年,在庙址还发现过“东岳庙”的石刻门额。原址在通洋镇的街上,坐北朝南的大院,占地十多亩,中有正殿三间,后殿三间,东廊房十间,西廊房十间,东西廊房供着大小阎罗像、龙王像、眼光娘娘菩萨、豆神菩萨,正殿正中供着檀香木雕塑的天齐王像,左侧是身高丈余着四大金刚泥塑像。右侧是观音像。后殿正中供奉着天齐王站像,左侧是十八罗汉像,右侧是三宫架像。大院天井东边有一棵白果树,树干直径一米多。大院天井西边有一棵狗骨树,直径也有一米多。
东岳庙会一年有几次,如正月元宵会,三月春会,七月河灯会。就说三月吧,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七日为东岳庙出会,人们将庙内三官架抬到北街头为出架。晚上出灯会,各行各业门前都挂上各色各样的灯火(灯笼),到出会正期,有马弁保驾回朝,耀武扬威,锣鼓喧天,喇叭齐鸣,热闹非凡。三月二十八日为正会,更是人山人海,各行各业都有赶会的集体。如屠宰业有“平台”小戏台,请儿童着古戏装,有定做的袍服,先演一出“文王访贤”,再演一出对子戏,如“小放牛”、“大补缸”等。米行业有“优秋”木制框架十几台,有四个小女娃化装成美丽的仙女。皮鞋匠业有“走马灯”,用纸糊扎成白马、红马、黑叫驴十二个,把灯点亮,有十二个人着古装,特别是演黑叫驴的这个人表演技术难度较大。理发业有“水母娘娘”、“判官”,两根木杠四人抬,判官就在上边跳各种姿势,水母娘娘挑一担水跟在其后。还有的行业演“蚌蚌精”,“大湖船”等。三十六行七十二业,行行都有一出戏,从早到晚看不完,人们川流不息,流连忘返。东岳庙门前有一处焚烧字纸的墙塔,叫“字纸燃”,每天由姓路的人挑着两个大篓,用竹夹子沿街拾字纸(不让圣贤文字随地乱丢,教民惜字),再去墙塔处烧掉。。。。。。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