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家谟,沉积学与地球化学家,湖南沅江人,1956年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1961年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生毕业。后任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在地球化学研究所负责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先进的有机地球化学实验室。与人合作总结出十项有效的找油有机地球化学指标。在广泛进行中国东部和大陆架油气远景评价的研究中,提出碳酸盐岩有机质演化与成油机理、膏盐相沉积早期成油、未成熟原油、煤成烃等,丰富了石油成因的理论。主编有《有机地球化学》。现任上海大学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院长、上海大学环境与健康研究所所长。
对于傅家谟院士的同行和学生而言,他给人留下印象最深的是执着的追求、创新的毅力、渊博的学识和谦逊、认真、负责的学者风范。
1956年,他从北京地质学院“黄埔一期”毕业后,从事地质研究工作,一干就是45年,当年风华正茂、壮志未酬的年轻人,而今已是两鬓斑白、成就显赫的科学家。投身于自己热爱的地质事业,傅家谟终生无悔。
他早期从事过沉积铁矿、铀矿地质和地下核试验地质等研究,具有坚实的基础理论与地质工作功底。他不断开创有机地球化学新领域,为发展中国能源资源的成因理论,指导勘探开发作出了突出贡献。
瞄准前沿,创建有机地球化学实验室
如果从A.Treibs发现原油中的卟啉化合物开始算起,有机地球化学已走过六十余个春秋。它是研究地球表层有机质的分布、组成、迁移与富集规律的学科。受石油、天然气工业的驱动,石油、天然气地球化学已成为石油、天然气勘探的三大支柱学科之一。1966年,由于国家急需石油资源,石油部、地质部、中国科学院联合下达了西南石油大会战任务。在傅家谟的倡导和带领下,开始了以石油为主要任务的有机地球化学的科学研究,经过3年的努力探索,于1969年建成了国内第一个先进的具有一定规模的有机地球化学实验室,填补了国内学科空白,推动了中国有机地球化学与石油地球化学的发展。该实验室1985年被中国科学院批准为第一批对国内外实行开放研究的开放实验室。1986年6月,欧洲有机地球化学学会主席P.A.申克教授来华参观后,称赞:中国在有机地球化学的一些重要领域,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三年内组织中外学者完成了32项在理论上和生产上有较高水平的研究成果。该室因研究成果突出,人才辈出,在1988年科学院17个开放实验室评比中名列榜首。1989年经过评议被国家计委批准为国家重点实验室,1992年该实验室通过验收建成。1993年主持建立“广东省环境资源利用与保护重点实验室”,结合广东省经济发展之急需,开展以环境中有机污染物研究为主的环境有机地球化学研究,2000年广东省28个省重点实验室评比中名列第一名。近十年来,由于得到国家的强力支持,现已建立了初具规模的技术支撑体系,拥有一支具有很强科技创新能力的年轻、高水平、精干、高效的队伍,培养出10位博士后、22位博士和24位硕士,独立承担着多项国家重点课题并多次获奖,傅家谟院士任学术委员会主任和由彭平安研究员任主任的有机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现已进入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基地,展现出更广阔的新天地。
开拓创新,提出中国碳酸岩生油评价新理论
傅家谟认为在西南大会战中,作为科学院的研究单位,要勇于开拓创新,关键是要在石油成因理论上有新的突破,建立一套健全的在中国行之有效的找油找气新方法、新指标,特别是碳酸岩地层找油找气的新理论、新方法。
当时的国际政治环境迫使中国的西南三线建设匆匆上马,国家对西南地区石油勘探寄予厚望。就世界范围而论,很多大型油气田产自碳酸岩地层。虽然中国南方地区大面积分布碳酸岩,但由于地质时代老,演化程度高,仅在四川地区获得工业气藏和少量凝析油藏。1970—1972年间,傅家谟、汪本善等参加了两部一院(石油部、地质部、中科院)组成的“西南石油地质综合研究大队”。他们急国家所急,积极开展了“西南海相碳酸岩石油地球化学”的研究。经过野外地质和室内实验研究,1975年傅家谟首次提出符合中国实际情况的石油演化模式,并提出“中国南方找气为主,找油为辅”的勘探方针,又进一步提出了“碳酸岩生油评价的理论和方法”,建立了10项有机地球化学新方法、新指标。当年颇有争议的论断,经过二十多年的生产实践已证实这一理论是正确的,并为生产部门广泛接受。所以,人类实践活动的扩展与深化,总会引起理论上的发展与创新。据此,“西南海相碳酸岩地层石油地球化学和有机地球化学指标”的研究成果,获1978年中国科学大会奖与科学院奖,并在1980年美国“碳酸岩石油地球化学与生油潜力”讨论会上报告,刊登于1985年AAPG专刊上。另一项“找油找气有机地球化学新指标、新方法及其应用”的成果,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六五”期间,傅家谟、贾蓉芬、刘德汉等又对扬子古生界、华北古生界、西南及苏北地区有关碳酸岩的地层作过系统的生油及油气评价研究。通过模拟实验等,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油气评价指标,首次论述碳酸岩中存在三种形式的分散有机质,并提出碳酸盐矿物对有机质的晶析、催化与保护作用,总结出包裹体、固体沥青等在油气评价中的意义与实例。研究提示了油气成因与金属矿床成因之间的内在关系,从而奠定了中国海相碳酸岩找油气的理论基础,被认为是应用基础研究指导生产,为国民经济服务的范例,受到同行专家的高度评价。
优质高效,出色完成两期联合国资助工程
由于该研究室在油气地球化学工作中的突出成绩,赢得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的两期资助工程——UNDPCPR/80/037,1980—1981;84/005,1985—1987。傅家谟为两期工程国家项目主任。在他亲自主持领导下的两期联合国资助建立有机地球化学试验中心的工程项目,高质量地完成了项目文件所规定的预期目标,受到了UNDP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巴黎总部的表彰,赞扬该项目是联合国资助中国的600余项目中效益最突出的项目之一。
顽强攀登,开拓有机地球化学研究新领域
傅家谟院士始终瞄准学科前沿,开拓创新,不断攀登,努力将中国有机地球化学研究,特别是生物标志物的研究与应用,引向国际水平。他强调一方面要不断地扩大与国外的合作交流,在国际上占有一席之地,另一方面要拓宽视野,主动为国民经济服务。坚持两条腿走路,才会使有机地球化学研究不断深入,永葆青春活力。他在开展以石油、煤为重点研究对象的有机地球化学的同时,积极发展新学科分支,先后提出并组织力量开展金属有机地球化学及与能源污染有关的环境有机地球化学与环境保护研究等新领域、新生长点。他在地质体中发现了大量新生物标志物,并应用于油气勘探。
1979年以来,傅家谟、盛国英、史继扬、彭平安、陈军红等与英国布里斯托尔大学有机地球化学实验室合作研究生物标志物,通过十余年的不懈努力,在中国茂名油页岩中发现了丛粒藻烷(烯),以及在膏盐盆地原油中发现二十余种含硫新生物标志化合物等,证实高硫未成熟原油来源于生油门限之上的未成熟生油岩,提出重视浅层找油的理论并为生产实践所证实,扩大了中国重油储量。这项合作研究,被认为是中国科学院与英国皇家学会合作研究的最佳项目,也受到国外同行的高度重视,研究成果达到世界先进水平。1987年3月19日,被英国皇家学会选为五项重要成果之一,向英国女王伊丽莎白及政府官员展示,并得到高度赞赏。研究成果获1989年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
欢迎大家来访:
http://www.wm23.cn/zhangyao1028953401 我的能力秀主页
http://www.wutongzi.com/uc/49625386.html 我的梧桐子主页
http://blog.sina.com.cn/u/3062684433 我的博客主页
http://weibo.com/3062684433/profile?topnav=1&wvr=5 我的新浪微博
谢谢!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