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时节,来到镇宁自治县丁旗镇马鞍山村,春风吹拂,万物复苏,到处一派生机盎然、欣欣向荣景象。此时此刻,“不要等到问题成了堆,闹出了许多乱子,然后才去解决。领导一定要走在运动的前面,不要落在它的后面”这段经典话语,不禁默念于心默念于口。是啊,毛泽东同志这一著名“语录”,竟然缘起马鞍山这个小地方。
新中国刚建立,翻身农民分得了土地及生产工具,但那些生产工具十分简陋且分散,一家一户的生产力“独木难撑”。在党的领导下,广大农民踊跃参与互助合作运动,生产积极性高涨,农业迅速恢复和发展。这一时期,全国农村涌现了许多互助合作先进典型,原镇宁县马鞍山乡农业生产合作社,就是其中之一。上世纪50年代初,一篇肯定马鞍山乡农业生产合作社的调查报告,由县至地区至省至中央,引起了毛泽东的高度重视,他将这篇文章题目改为《季节包工》,并亲自撰写广为流传的“编者按”。文章及“编者按”收入《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毛泽东的有关著作也提到此事。马鞍山大红大紫,闻名遐迩。随着时间推移,世事沧桑,这段往事渐行渐远,很少被人提起,风光一时的小山村不经意间沉寂了。
几十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如今,这块曾经辉煌过的土地,发生的变化更深更广。一幢幢农户楼房拔地而起,镇普公路穿村而过,镇六高速公路近在咫尺,一台台运输车载着农民的希望来往不停;村民办起的加工厂,外来落户的企业,红红火火,与周围生机勃勃的田间地头相映衬,分不清这里是乡村还是城镇。镇、村的干部告诉笔者,马鞍山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7000元,“外出打工”这个词,已经逐渐淡化了。村里走出了许多大学生,而且还有博士、硕士。
村子繁荣,山乡巨变,靠什么?这些年来,最流行的说法是“政策好,人努力,天帮忙”。多年来,中央连续出台“1号文件”,提出许多惠农政策和措施,支持、帮助农民致富奔小康。有了中央“尚方宝剑”,马鞍山农民吃了“定心丸”,干事创业就无后顾之忧了。村支书陈怀希说,要乘今年“1号文件”东风,调整产业结构,种、养、加并举。特别要利用交通便利、企业发展的优势,做“土地”文章,兴建“物流公司”,将全村70多辆运输车等各种资源整合起来,搞运输、冷藏、销售、包装、食宿、娱乐等一条龙服务;建劳务公司,让进不了企业的四十至六十岁的人当“保安员”、“保洁员”,使其有所为有所得等等。陈支书和马鞍山村“奔小康”大手笔,令人感慨万千。
昔日马鞍山“互助合作运动”随风去矣,但在这块热土上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农民,有文化,有思路,有干劲,有发展眼光,有市场经济头脑。他们与时俱进,创新意识强,“谋生”本领高,决心改变家乡的面貌,改变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建设名副其实的社会主义新农村。马鞍山人精神可嘉,值得称道。办“物流公司”也好,搞“劳务公司”也罢,尽管尚在村干部的谋划中,在村民的期盼中,发展的路上,也可能还会遇到这样那样的磕磕绊绊。但有党的惠农政策指引,有求新求变的新一代农民的智慧和拼劲,不久的将来,人们必将看到马鞍山这片希望的田野上,不仅会“复兴”60年前的风光,而且大大有过之而无不及。
这就叫“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