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平八陵(上)

家乡区县: 渭南市富平县

北周文帝宇文泰成陵

宇文泰(507-556年)一名黒獭,代郡武川鲜卑族人,曾参加六镇起义军,占据关中。北魏孝武帝西奔长安,投靠宇文泰,并拥之,授大丞相。次年宇文泰废并杀之,建立西魏,立元宝矩为帝,设都长安。从此宇文泰专制长达20年,556年卒。子宇文觉继位,追为文帝,号墓为陵。

陵园与陵制:

成陵是宇文泰的陵寝位于陕西省富平县宫里小学院内,南距富平县城11公里,东距宫里镇政府170米。地理坐标东经109°081′,北纬34°51′,海拔高度530米。周围坡形地带,原封地因陵周围历代居住建宅无法考证。

1956年4月29日,富平县人民委员会公布成陵为县级保护单位。

1996年4月20日,成陵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陵冢为圆锥形封土,冢高9。6米,周长149米,陵冢南侧1966年被红卫兵挖一个10×10米的缺口,缺口内东侧立清乾隆年间陕西巡抚毕沅题写的“北周文帝成陵”碑一通。陵前原有石蹲狮一件,现存西安碑林博物馆。

 

标志碑:

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陕西巡抚毕沅为文帝成陵题写陵碑,这是最早的保护标志碑。

标志碑位于陵冢前35处,青石质,工字形底座,碑宽100cm,高130cm,厚20cm,座高60cm,下宽40cm,碑正面上楷书为“陕西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下隶书书写“北周文帝成陵”,以下用楷书分三行分别书写“陕西省人民委员会”、“一九五三年八月八日公布”、“富平县人民政府立”。

唐中宗李显定陵

山形与山体:

陵山凤凰山,又名龙泉山,它是一座独立的山体,以半圆形山顶为中心,向东西两侧和南边伸出五条放射状的山梁,其中向南伸出的左、中、右三条山梁平行向南延伸,隆起的中梁形似凤头,两翼山梁呈对峙状,尤如凤凰展翅。地宫墓道入口开凿在中部山梁凤凰头上。左、右两条的梁恰成陵区东西墙垣的天然基座。山陵山梁的形态,显示出不同于乾隆样式的卜陵堪舆旨趣,展现出一种浑然天成的凝聚之气和昂扬之势。凤凰山正南方鹊台南800米偏西处,可见北周太祖文帝宇文泰成陵,北方分布着4座唐代陵墓。它们是东北8.8公里的半陵;西北3.1公里处的章陵;西侧5.6公里处的元陵和西北9公里处的简陵。目前,整个陵区由南至北已改造成台阶状耕地。但仍以陵墓位置最高。

陵园与陵制:

位于陕西省富平县宫里镇三凤村狮子窝村(组)北的凤凰山上,北距富平县白庙乡政府驻地10公里,南距富平县城13公里。地理座标东经10908′56″,北纬34052′24″,海拔高度710—802米。定陵因山为陵,座北向南。定陵陪葬墓分布于主陵区正南和东南的坡形地带上。陵域南北长约3100米,东西长约2200米。

唐中宗李显于睿宗景云元年(710)葬于定陵。据《富平县志》樊志卷一载:唐高宗咸亨二年(671)于富平、华原(今耀县)划出一部,另设美原县,武则天天授元年(690)美原县改属宜州,后又改雍州。710年中宗李显葬定陵时,定陵封域属雍州美原县辖地。

据《陕西文物古迹大观·唐中宗定陵》之二载:定陵的最初管理,依惯例在当地设置“陵署”,主管陵令为“正五品上”并设陵户若干……。

据《新唐书·玄宗本纪》载:唐开元二年(716)“十二月乙卯定陵寝殿火”。这是定陵有史以来最早遭损的记载。

据《新唐书·玄宗本纪》载:唐开元十七年(729),玄宗下诏:“献殿、定陵官吏并管陵县官,各别加一阶……,每陵侧近取百姓六乡,以供陵寝,永勿徭役。”

据《唐令要·陵仪》卷二十载:唐永泰元年(765)党项扰富平,定陵寝殿再次遭焚烧。

据《唐令要·陵仪》卷二十载:唐德宗建中元年(780)二月,羌和吐蕃扰富平,定陵陵域地面建筑第三次遭焚烧。

据《旧唐书·文宗下》载:唐贞元十四年(798),德宗李适派崔损充修八陵使,对8座唐陵进行重修或修葺。其中定陵等5座陵区分别修造房屋378间。

据《旧唐书·文宗下》载:文宗“大和八年(834)秋七月辛酉,定陵陵台大雨,震东廊,廊下地裂一百三十尺,诏宗正卿李仍叔启告修塞”。

唐亡后,陵墓处于无人管理之状态。五代后唐开平二年(908),定陵遭住耀州(今陕西耀县)节度使温韬盗掘。这是历史上定陵第一次被盗。

定陵第一次被后梁住耀州节度使温韬盗掘半个多世纪后,到北宋初年,据《宋史·太祖本纪》卷二载:宋太祖赵匡胤曾数次下诏对被盗唐陵(包括定陵)进行了新置“帝服”和“棺椁”的礼仪性衣冠重葬,同时绿化关中唐陵,禁止采樵。

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二月,太监梁永巡陕,尽发历代陵寝,搜刮金玉,定陵再次遭盗掘。

陪葬墓:

定陵的陪葬基分布于陵东南3—4.5公里的范围内。据《旧唐书》卷九十二载;中宗宠臣魏元忠死后陪葬定陵。定陵现有陪葬墓15座,其中现存封土10座,大体呈圆丘形和覆斗形两种,其余5座基本夷为平地。

现定陵神道东西两侧各存翁仲1个,东门存石狮1个,南门存石狮1个,北门存石狮、石马各1个。

 

标志碑:

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陕西巡抚毕沅在定陵立“唐中宗定陵”碑石一通,这是最早的保护标志。

定陵保护标志为一块石质碑刻,工字型底座。碑宽102厘米,高123厘米,厚15厘米;底座宽123厘米,高52厘米,厚40厘米。碑阳面上为宋体“陕西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下为隶书“中宗定陵”,以下分别用宋体写了“时代·唐”,公布机关为陕西省人民委员会,公布时间为一九五六年八月六日,立碑机关为陕西省人民政府,立碑时间为一九八三年六月。

位于定陵南门两土阙中北边20米处。界桩共9块,均为混凝土质地,高90厘米,宽13厘米,厚13厘米,正面均为楷书“界桩”二字,分别标明定陵的保护范围。

唐代宗李豫元陵

山形与山体:

位于陕西省富平县庄里镇中山村陵里组辖地的檀山之阳,西北距唐懿宗简陵5公里,东南距富平县城20公里。地理座标为东经10904′57″,北纬34032′15″。元陵依山为陵,座北向南。陵山檀山为乔山山脉,山体走向为西北东南走向,山体左右两峰稍微向前突出,中峰稍向后突出,为元陵主陵地宫区,自然形成一个圈椅状。山阴为平川地带,东西两侧为南北走向的沟壑坡地,山阳为埝式缓坡梯田,陵山腰部以上多有裸露的石灰石岩崖,山南依地势渐趋平坦,为300坡形地带。陵域南北长约3.3公里,东西长约2.5公里。

陵制与陵园:

元陵因山为陵,座北向南,陵山檀山为乔山山脉一个独立的山体,俯视为不规则五角形。陵山山阳自然形成一个圈椅形,是古代卜陵的最佳选地。玄宫建于南麓中峰。陵园原为夯筑城垣,左右两峰稍有突出,自然形成城垣的天然基座。元陵平面呈不规则矩形,四面各辟一门,以朱雀、玄武、青龙、白虎四神命名,门外各置石狮1对,筑阙台1对。东西两神门相距2500多米,南北神门相距2700多米。城垣四隅建角楼(即角阙),南神门处设神道,长600余米,其南端筑乳台1对,再向南约2公里处筑鹊台1对。神道石刻今存翁仲1尊、翼马1件,玄武门处尚存仗马5件。下宫遗址位于陵园西南3公里元陵村村北,今地面遗址不显。陪葬墓史书无载。地面建筑仅存一些建筑遗迹和为数不多的石刻造像。计有:

东门外阙台遗址:西距门址34米,今存南、北2阙址,间距55米,南阙址底长17米,宽9米,残高3米;北阙址底长17米,宽8米,残高5米;夯层厚10—12厘米,周围散布残砖瓦。

西门外阙台遗址:东距门址34米,今存南、北2阙址,间距55米,南阙址底长28米,宽10米,残高8米;北阙址底长18米,宽14米,残高6米;夯层厚10—12厘米,周围散布残砖瓦。

南门外阙台遗址:门址距离不详,今存东、西2阙址,间距85米,东阙址底长18米,宽12米,残高4米;西阙址底长22米,宽14米,残高5米;夯层厚9—12厘米,周围散布残砖瓦。

北门外阙台遗址:南距门址544米,今存东、西2阙址,间距55米,东阙址底长17米,宽8米,残高7米;西阙址底长22米,宽14米,残高5米;夯层厚9—12厘米,周围散布残砖瓦。

四门石狮现存3对(南门石狮佚),每对间距18—21.5米,距离门址5—10米,石狮基座高24—27厘米,长1.01—1.22米,狮身高1.35—1.63米,身长0.9—1.15米,宽0.65—0.92米。均为蹲踞状,左牡右牝,牡狮卷鬣、合口,牝狮披鬣,张口。

神道今存文官翁仲,宽袖长袍,持笏,残高2.6米。北门存仗马5件,均无头尾,残毁严重。东列2件,西列3件,东西间距约30米,每对南北相隔23.5—24.5米。

陵山开山取石情况较为严重。

 

标志碑:

标志碑为石质碑刻,工字型底座。碑宽110厘米,高130厘米,厚17厘米;座宽145厘米,高60厘米,厚40厘米。碑正面宋体“陕西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下为隶书“代宗元陵”,以下分别为宋体“时代·唐”、“陕西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一九八三年七月富平县人民政府立”。界桩共4块,均为石质碑刻,宽63厘米,高120厘米,厚15厘米,正面分别用宋体标明唐代宗元陵东、西、南、北界;背面文字为“唐代宗元陵,公元726—779年,唐肃宗聚会灵武与郭子仪、李光弼收复两京,平安史乱,宝应元年(七六二年)即帝位,临朝十八年,大历14年(七七九年)葬于元陵,在今富平县庄里与齐村乡之间的坛山之阳,以山为陵。”标志碑位于南门两阙址中北20米处。

☺▏园(2014-11-07)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