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顺宗李诵丰陵
山形与山体:
属乔山山脉南支南侧的突出山体,名为金翁山,又称卧虎山。陵墓在金翁山之阳,凿山为陵,山西为沟壑,南、东面为山坡地带,山北为沟壑坡地。山体阳面表层为裸露的石灰石,其余三侧为黄色土壤,陵墓因山为陵,封内四十里,陵据山势,极其雄伟。
陵址与陵制:
唐顺宗李诵为唐代第十位皇帝,公元805年继皇帝位,第二年因病而死,葬于丰陵。
位于陕西省富平县曹村镇陵前村金翁山,在富平县城东北约25公里处,地理座标为东经109012′10″,北纬34032′15″。海拔780—845米。陵园建置和唐定陵略同,内城四门,东西相距1850米,南北相距为1500米,总面积为277.5万平方米。陵南向,高约800米左右,陵园东西宽250米,南北长600米,清乾隆十四年(公元1749年)曾奉文招募陵户,筑墙防护,围墙前后各一门,该陵除陵口甬道在“文革”中被掘外,其它保存完好。有华表1个(半裂),现存土阙4个,分别在后沟、马家坡郊野。据调查,现仍埋弃地下有:北门石狮1个,西门石狮2个,华表1件(残)。
据《唐令要·州县改置上:关内道》卷七十载:贞元四年(784年)升富平为赤县(由京城直治理)以奉陵寝。赤县制度是唐时首先实行于关内道的一项措施,以保证陵寝的保护和供奉为主要目地,其县品级高于一般县治。后又昇县为州。
唐哀帝天佑二年(905年)将富平县改治鼎州,隶属耀州(时鼎州为二级州)。元陵封域时在鼎州辖地。
1984年6月,改公社为乡、镇。1998年5月,改曹村乡为曹村镇,丰陵仍属陵前村辖地。
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及建设项目控制情况:
1956年8月6日,陕西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丰陵为第一批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1年6月25日,丰陵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2年4月20日《陕西省人民政府批转省文物事业管理局关于省以上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的报告的通知》(陕政发[1992]35号)。
A区(重点保护区):东至支家村,南至陵前村,西至马家坡,北至甘河村。
B区(一般保护区):以该陵四门土阙外延20米内。
C区(建设控制地带):B区外延30米内。
标志碑:
标志碑为石质碑刻,工字型底座。碑宽110厘米,高130厘米,厚17厘米;座宽145厘米,高60厘米,厚40厘米。碑正面宋体“陕西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下为隶书“顺宗丰陵”,以下分别为宋体“时代·唐”、“陕西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一九八三年七月,富平县人民政府立”。界桩共4块,均为石质碑刻,宽63厘米,高120厘米,厚15厘米,正面分别用宋体标明唐顺宗丰陵东、西、南、北界;背面无字。标志碑位于陵山下偏东处。
唐文宗李昂章陵
山形与山体:
天乳山(或称前乳山,也称西岭山)是是由一座东西走向的单独山脉,以北部的半圆形山顶为中心,是由石灰岩山峰组成。四周平坦,两端低平,向里微弯,山势四周坡缓,左右两峰隆起,状如双乳,因而得名。陵冢隆峙,视野开阔。玄宫凿于山脉南麓,陵园占地千余亩,面积达五十万平方米。
陵址与陵制:
唐文宗李昂章陵位于陕西省富平县宫里镇雷村九社天乳山。富平县因历史上受民族战乱和朝代更替的影响,沿革期间疆域及名称多有变化。
唐文宗李昂于开成五年(840)病殁,葬于章陵,据《富平县志》樊志卷一载:唐哀帝天佑二年(905)改制鼎州,录属耀州(时鼎州为二级州),章陵封域在鼎辖地。
1961年复富平县制,章陵封域时在雷村公社雷村大队辖地。
2002年撤雷村乡并入宫里镇,使唐定陵、章陵同处宫里镇辖地。
章陵设有朱雀、玄武、青龙、白虎四门,有门阙及大量石刻,惜已毁,现仅存华表一件、鞍马二件(残)、石人二件(残)、石狮一件(残)。又据宋敏求《长安志》载:“陪葬杨贤妃”。陪葬冢已不复见。
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及建设项目控制情况:
1956年8月6日,陕西省人民委员会公布章陵为第一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1年6月25日,章陵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2年4月20日《陕西省人民政府批转省文物事业管理局关于省以上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的报告的通知》(陕政发[1992]35号)。
A区(重点保护区):四门土阙、角阙、神道以内。
B区(一般保护区):A区外延伸500米内。
C区(建设控制地带):B区外延伸100米内。
标志碑:
保护标志为一块石质碑刻,工字型底座。碑宽110厘米,高120厘米,厚17厘米;底座宽123厘米,高56厘米,厚44厘米。碑阳上宋体“陕西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下为录书“中宗章陵”,以下分别用宋体写了“时代·唐”、公布机关“陕西省人民委员会”、公布时间“一九五六年八月六日”、立碑机关“富平县人民政府”、立碑时间“一九八三年六月”。标志碑位于南门两土阙中北20米处。界桩共4块,均为石质质地,高90厘米,宽42厘米,厚13厘米,正面隶书体分别为“唐章陵南界”、“唐章陵北界”、“唐章陵东界”、“唐章陵西界”,界桩分别标明章陵的保护范围。
唐懿宗李漼简陵
唐懿宗李漼于咸通十五年(874年)葬于简陵,五代时,后梁复美原县,仍隶属耀州;贞明元年(915),改鼎州为裕州,隶属崇州,后唐以富平县改属耀州,美原县初属同州,继属耀州。后至晋、后汉、后周诸朝均末改变。
唐懿宗李漼简陵位于陕西省富平县庄里镇山西村紫金山,距富平县城25公里。 海拔高度850米,简陵以山为陵,座北向南;由东北、西南走向的一条青石岩山组成,东为虎尾,西南以山用人工筑成虎头,名曰虎头山。简陵位于东窑村北1.5公里三条沟村西500米处,东西为自然山沟嵫与石马岭相连,南有水渠、梯田,陵呈长方形,南北170米,东西50米,陵高400米,四门土阙尚存。陵域南北长约1251米,东西长约2200米,面积约为335.5万平方米。
唐懿宗简陵陵区南北长约1251米,东西长约2200米,陵园座北向南,由东北、西南走向的一条青石岩山组成。设有四门,即朱雀、玄武、青龙、白虎四门,门外各有七阙,墓前原有华表1对、天马1对、鸵鸟1个、石马6个、石人7个(残)、石狮4对、清记陵碑1通、小石碑2通(1953年统计)。这些石刻造型高大雄伟,艺术精湛。是唐代后期石刻的精华,可惜大多数已毁。现仅存石狮7个(2个残),天马一对(现存陕西历史博物馆),石马6个(残),石人4个(残)。
1956年4月29日富平县人民委员会第一批公布为富平县文物保护单位。
1956年8月6日,陕西省人民委员会公布简陵为第一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2年4月20日,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保护范围。2001年6月25日,简陵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简陵陪葬墓历史无载。
1992年4月20日《陕西省人民政府批转省文物事业管理局关于省以上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的报告的通知》(陕政发[1992]35号)。
A区(重点保护区):东至三条村、西至山西村、南至团结村、北至耀县赵家堡。
B区(一般保护区):陵园四神门外阙址延伸20米内。
C区(建设控制地带):B区外延50米内。
金代铁佛
金代铁佛位于富平县觅子乡南张村东南,东北距庄里镇3.5公里,东南距富平县城20公里。地理坐标北纬34?04′,东经109?24′。金代铁佛位于富平县觅子乡南张村城东南隅200米处。金大定二十一年(1181)二月二十日铸成。铸造工程由时县令杨思聪主持。
铁佛历代供奉,殿宇修葺等因史料五载,无法稽考。
1989年陕西省文物局拨专款20万元,拆去国民33年建大殿,对铁佛寺大殿进行重修。1990年竣工,大殿五楹两层,东西宽12.6米,进深加檐房共长12.0米,同时征地4亩,并砌建砖围墙212米。
1956年9月24日被富平县人民委员会公布为富平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2年4月20日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寺院毁。现供于1990年新修寺庙内。铁佛通高5.64米,低平髻,额上挽花结,镶珠宝,有白毫相,面相方圆,宽额隆鼻,锐目平视,启唇名齿,内着僧祗支,外披通肩的袈裟,袒胸跣足,立于莲台上,施无畏与愿印。铁佛用120块陶范拼组而成,造型匀称,工艺精湛。铁佛像座分两层,上层铁制,高0.37米围铸内外两层莲瓣,下层石质八角形,高0.12米。袈裟前襟和莲台铸铭“朝列大夫行富平县令弘农县开国男食邑三百户赐紫金鱼袋杨思聪”,大定二十一年(1181)款。石座楷书刻施主韩宗等17人名姓。
A区:铁佛大殿及围墙内。
B区:同A区。
C区:B区外延四周70米内。
1992年,被公布为省保之后,保护范围内建设项目得到较好控制,无违章建筑。
唐桑园窑址
唐桑园窑址位于陕西省富平县宫里镇桥北村桑园(三园)堡西50米。
唐桑园砖瓦和青陶艺术建筑构件窑址(简称桑园窑处)。桑园窑烧制历史史料无载,1982年春,当地村民取土时发现,据出土文物形制,尺寸及致理和窑址的较大规模等显示出为当时唐代官窑。推算始建于唐中宗景龙四年(710年)为唐中宗李显建筑定陵时,即唐睿宗景云元年,至唐乾符元年(874年)唐懿宗李凗建造简陵止。但唐贞元十四年(798年)唐德宗对唐八陵进行重修。据《陕西省志·公路志》载:“时东西驿道畅通,省祭陵时节宫庭车水马龙。”且桥陵出土的莲瓣瓦当和此窑址出土的莲瓣瓦档纹饰、直径等相同,可见重修八陵时的建筑均在该窑址烧制等。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