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文化名人——陈维信

家乡区县: 滨州市阳信县

   陈维信(1914.5~1990.12)男,字金领,号城斋、陈实,北京画院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市中国画研究会顾问。


陈维信出生于山东省阳信县劳店乡张厨村一普通农民家庭。受家乡民间艺人带有乡土气息的窗花、剪纸影响,幼年爱上画画。读高小时,尤爱美术,绘画天资初露头角。高小毕业考入济南第一中学,因家境贫困中途辍学,回乡务农。后为生活所迫到北平谋生,在朋友帮助下做杂工度日。不久结识一绘画朋友,在其影响下,学习绘画念头复发。于是打工之余研习绘画。第二年(1938年)考入北平故宫国画研究所,学习中国画理论知识,观摩并认真临摹故宫珍藏的历代名画。尤其对明清“四王”及石涛等人作品的理解、领悟、消化,给予他很深的影响。同年又考入北平国立艺专(现中央美院前身)。先学西画,后改国画系。此期间,他结识了国画大师张大千先生,并在周怀民、萧谦中、于非音、黄宾虹先生指导下专攻中国山水,技艺上有了长足进步。毕业后,先后就任教于济南市立一中、二中、六中,六十年代初调济南市文联,专事美术创作。
踏上美术道路后,他潜心学习,孜孜不倦面向生活,刻意求新。师古人之规矩,创自己之风格。上黄山,登泰山,去部队,下农村,体验生活,捕捉灵感,创作了大量优秀美术作品。先后在济南、烟台、青岛等地举办个人画展。1958年两次到黄山写生,同年与张彦青、刘鲁生等四人举办了“黄山画展”。1964年创作的《湖上收购站》和与刘鲁生合创的《曙光初照演兵场》,参加了全国美展。他以山水创作为主,亦擅花鸟。青年时期,作品清隽秀润。后期作品讲求气势,以笔重显其力,以墨浓显其厚,给人以淋漓酣畅之感。大幅山水,更是气势宏伟,表现了祖国河山之秀美,给人以艺术享受。曾参加中日联展的巨幅作品《重如泰山》即其力作之一。陈列于人民大会堂的《泰山旭日》、《泰岱松云》等,于挥洒中见精神,厚重中见秀丽,为不可多得之佳作。


陈维信久为长征精神所感,决心“重走红军路,描绘长征图”。1976年6月,与吴泽浩、王本诚从井冈出发,经瑞金,渡赤水,涉川江,爬雪山,过草地,历尽艰辛,用了近半年时间,重温长征路,途经十一省,行程三万余里,到达延安。一路写生千余幅。尔后几易其稿,创作出《井冈主峰》、《黄洋界》、《五岭逶迤》、《遵义春晓》等百余幅“长征组画”。在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五十周年之际,又将画稿重新整理,成为百幅气势磅礴、仪态万千的大型组画“长征路上”,在北京展出,其中他主笔的长18米,宽2米的长屏《万水千山》,以雄浑气势描绘了长征路的全貌。展出后全部由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收藏。为表现和歌颂中华民族的摇篮黄河,陈维信不顾年老体弱,于1984年到1985年间与宁文川等从青海龙羊峡出发,风餐露宿,走遍大河上下,一直到山东黄河入海口,行程数万里,完成了力作《黄河之水天上来》等五十余幅“黄河组画”,在河南、山东等地举办“黄河画展”,并将作品捐赠给黄河委员会。


陈维信在国内美术界有很高知名度,且饮誉海外。其作品到美国、加拿大、日本、菲律宾及欧洲一些国家和地区展出,并多次在国内外报刊杂志上发表。1977年,作品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中国画展览;菲律宾中国艺术中心展出并收藏了作品《独立苍穹》;香港《文汇报》刊载其作品《青松》并收藏。日本出版的《中日合同美术展画集》、《中国现代美术作品展》,香港《大公报》以及《中国》(世界语版)等均刊载过他的作品。

能力秀个人主页 http://www.wm23.cn/zhuchunqing

地平线(2014-11-07)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