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原名为“北京路中学”,1997年创办高中部,更名为“淮阴师院第二附属中学”,2000年被确认为市重点中学,2001年更名为淮安市北京路中学,2004年1月转评为省二星级高中。2004年8月,购买原江苏食品学院南校区。2006年5月成功加入“江苏省淮阴中学教育集团”, 2006年12月晋升为江苏省三星级普通高中。2009年12月正式更名为“淮安市清河中学”。2010年11月晋升为江苏省四星级普通高中。2013年10月更名为“江苏省清河中学”。 几年来累计投入1.8亿元改善办学条件。邀请了中建国际(深圳)设计顾问有限公司(奥运场馆“水立方”设计单位),以“成长中的记忆”为主题,对校园进行重新规划,既古朴典雅,又富有现代气息。 现占地136亩,校舍建筑面积6.6万平方米 ;有97个教学班,近400名教师,5000余名学生。建有现代化高标准的教学楼、实验楼、科教楼、艺术楼、学生公寓、大型餐厅及400米标准环行塑胶跑道田径场、篮球场,拥有现代化图书馆1座,藏书8.57万册,查书实行电子化,班班配有多媒体。学习环境优越,生活设施齐备,生源遍及省内外,是一所拥有较高知名度和美誉度的公办学校。
校园文化也是其一特色,浓郁的校园文化能促进学生认真努力踏实学习。
教育理念: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校 训: 进德修业 弘毅笃行
校 风: 文明 团结 奋发 求实
教 风: 博学 严谨 热忱 创新
学 风: 勤学 多思 立志 成才
江苏省清河中学有自己的教学理念,在这里特此说明一下:
创新理念:体验尊严和幸福
教育形势日新月异,清河中学人审时度势,在大力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的同时,积极推进课程改革,抢占教育先机。学校确立了“建构有尊严的教育生活”的办学理念,以此引领学校的一切教育教学活动,并渗透到学校的各项工作中去,努力追求高品位、新视角、全方位的素质教育。尊严是人的第一需求,学校小心呵护每一位老师和学生的工作、学习热情,为他们的发展提供服务,搭建平台。该理念充分体现了人本观念:教育的核心追求在于让学生和教师始终体验到尊严,体验到自己生存的价值,对自己充满信心,对社会充满热情;建构有尊严的教育生活,追求让每一位师生都创造和享受有尊严的教育生活,这不仅仅是对教育终极意义的思考与追求,也是对当下教育尊严、教师尊严、学生尊严缺失的积极回应;建构有尊严的教育生活,才能真正促进学生和教师的发展。学校从各个方面为教职工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让他们身心愉悦地工作,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重视学生的主动发展、自主发展,从各方面调动学生自身的积极性,从而为学生终身发展做好铺垫。让师生具有充溢的尊严感、幸福感、成就感和归属感。
科学民主:促进学校和谐健康发展
学校坚持把以人为本、依法治校作为管理的立足点,积极推进管理改革,完善各项管理制度,提高管理水平,为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
深化管理体制改革。2006年学校加入江苏省淮阴中学教育集团,以淮中为依托,充分发挥集团办学的优势,管理对接,教师互派,资源共享,努力实现办学思想、管理体制、制度建设等方面的全面融通。学校进一步完善校长负责制、党委监督制,构建起职能处室、年级部、教研组、备课组分级管理体制和条块结合、线面并举、全员参与的“扁平化”管理模式,强化了职能处室的服务、督查职能,提升了年级部和学科组的管理效能。积极推行民主管理。学校十分重视发挥工会和教代会的职能作用,充分保障全体教职工参与学校民主管理的合法权利,定期召开教职工代表大会,调动教职工民主管理的积极性;加强校务公开,学校的人事任免、考核、评优、职评、晋级等重要事宜实行公示制;学校重大决定,事前征求教职工的意见;校领导对教职工热情关怀,增强了他们的荣誉感和归属感,密切了干群关系,凝聚了人心;充分尊重学生的民主权利,定期召开团员代表大会、学生代表大会和学生座谈会,每学期组织一次学生问卷调查;设立校长信箱、校长接待日,定期召开师生座谈会,广泛听取意见,学校领导自觉置于师生员工的监督之下,教职工和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得到了加强;建立了与社会各界沟通合作的机制,成立了家长委员会,通过设立举报电话、公开承诺等方式,接受家长及社会的监督,让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学校管理。
尊重关爱:为每一位教师发展搭建平台
荀子云:“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拥有一支素质高、业务强的教师队伍,是学校永葆青春活力的秘决。近年来,清河中学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当作学校发展的头等大事来抓,一方面不拘一格招纳贤才,及时补充新鲜血液;另一方面不断加强对教师的引导和培训。建立爱岗敬业、安于工作、乐于奉献的教师成长机制,提倡自主负责的主人翁精神,促使教师扎实完成本职工作;完善激励机制,建立和优化评先、评优、评奖的各项标准和模式,逐步形成认真钻研业务、争先创优、努力进取的教学氛围;建立尊师重教、人文关怀的保障机制,充分激发广大教师的内在动力。学校采取多种措施、建立“吸引人、留住人、激发人”的工作机制,优化教师个体和群体素质。学校通过各种方式为教师搭建发展创造的平台,激活教师内在的动力,强化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学校以新课改为契机促使教师由传统的课程实施者、组织者向课程的建设者、开发者和研究者转变。在课程改革这一舞台上,老师们真切地感受到了自己的聪明才智得以尽情发挥的快乐,由衷地感受到了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的价值。近年来,学校还派遣十余位教师赴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西班牙等国学习深造;先后接待了澳大利亚、韩国、德国、日本的专家、学者和学生代表团来校考察交流。这些举措,促进了教师教育、教学、人才观念的转变和提升,开拓了教师的国际视野。学校的教学教研领域呈现出千帆竞发的繁荣景象,先后完成了多项国家、省、市教育教学科研课题,每年都有几百名老师在市级以上报刊发表文章或在各级各类竞赛中获奖。
自主对话:师生共识共享共创
清河中学始终把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放在重要位置,深入探究教学的生命力,积极推进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品行潜能。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倡导教学的主体性、民主性和开放性,从根本上改变教学思想方法。在课改实践中,学校依托“构建有尊严的教育生活”的办学理念,从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要出发,出台了《课堂教学变革行动方案》,成立了课改推进领导小组和专题研究小组,确立了“自主对话”的课堂教学模式。“自主对话”的课堂教学模式提倡三种对话形式:生本对话、生生对话与师生对话。从预习、交流、评价、反馈、巩固、反思等环节入手,来实现自主构建的目的,在自主学习、自主管理的过程中指向自我完善的结果。
全域德育:成长中的记忆
在新的教育形势下,清河中学结合时代特征,不断创新德育机制,形成教育特色。学校以高品位、多层次、系列化的德育活动为突破口,把德育与环境文化、德育与心理教育、德育与学科教学、德育与社会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德育视点从原来比较单一的学校教育转向学校、家庭、社区等整个生活学习过程的指导,德育内容从原来单纯的思想品德教育转向学生生活、心理、学习等全方位指导,德育人员从原来单一的教师转向全体教职工、家长、社区工作人员和学生自身,用爱心、热心、诚心、耐心开展校园生活服务,形成了“全域德育”的特色。
近年来,政府投入巨资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邀请了中建国际(深圳)设计顾问有限公司(奥运场馆“水立方”设计单位),以“成长中的记忆”为主题,按照新古典主义的文化风格,重新规划建设。融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于一体,让每一棵草木说话,每一处墙壁育人,营造了和谐、健康、向善、向上的氛围。学校针对不同年级的特点,选择德育工作的侧重点和突破口,形成系列化的德育工作。高一年级以“走进高中”为主题开展入轨教育和学习生涯规划设计;高二年级以“拼搏高二”为主题,利用母亲节、教师节等节日,布置为父母洗脚等德育作业,开展“算亲情帐”活动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高三年级以“策划人生”为主题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和社会责任教育。
清河中学当然也拥有雄厚的师资力量,学校现有班级49个,学生2408人,专任教师192人,均为本科及以上学历,其中特级教师2人,高级职称教师54人,中级职称教师83人,具有中、高级技术职务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71.4%。中考成绩连续19年位居清河区榜首,成功进入市区第一方阵。特别是2007年,中考取得可喜成绩,有两人总分列清河考区第一(包括清中、附中、开发区),有5人列清河考区前十名,19人列清河考区前50名。高中教学质量有了可喜的进步,有徐杰、匡晓敏等数十名学生考入沈阳音乐学院、南京师范大学、南京邮电大学、南京艺术学院等全国知名高校2007年,北中初中部322名毕业生参加中考,有两人总分达747分,并列清河考区第一,有5人分获清河考区前10名,19人列清河考区前50名。2007年高考,北中有王文涛、常晶晶、徐杰等72名学生进入南京邮电大学、南京财经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和沈阳音乐学院、南京艺术学院等艺术院校本科学习深造。北中参加2008届高考艺术统考达线率85%,其中高三(6)班成婷同学荣获高考美术统考第362名,蒋初蕾等40名同学收到沈阳音乐学院、南京艺术学院、西南交通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院校的78份单招合格证,体育高考又有4人专业成绩达78分以上。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