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师霍元甲5

家乡区县: 天津市西青区

霍元甲(1868-1910)字俊卿,祖籍河北省东光安乐屯,世居天津静海小南河村。 小南河村至今仍有霍家后代。

他有两个儿子和三个女儿,长子霍东章,次子霍东阁,大女儿霍东茹,二女儿霍东玲,小女儿霍东琴。霍元甲去世后, 霍妻王氏抚养着两子三女艰难度日,于一九六零年去世,终年九十一岁。长子霍东章一直在家务农,次子霍东阁就接下了父亲未竟的事业。

霍东阁随叔父霍元卿前往上海,扶持创办不久的精武体育会,继承父志, 以强民强国为己任。一九一九年,霍东阁应精武广东分会邀请,前往广州任教。后于一九二三年携侄子霍寿嵩前往印尼组织、宣传精武体育组织,得到当地人民的赞扬。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积极组织反日活动,被日本宪兵逮捕。 一九五六年,霍东阁逝世,许多华侨组织联合发出讣告,悼念这位客死异邦的爱国武术家。 霍东阁一生有三个儿子和一个女儿,儿子霍雅亭、霍文亭、霍文亮和女儿霍月华。霍雅亭、霍文亭是他和中国妻子的孩子,而霍文亮、霍月华是他在印尼和第二任妻子叶玉梅生的孩子。霍文亭之子叫霍自正。

他在印尼的子女,现已加入印尼国籍,开办制药厂。霍元甲之孙霍寿嵩到达印尼后,随叔父在精武组织教习练武,后开设医院,以行医为生。霍寿嵩生前曾写信给祖国的亲人说,树高千丈,叶落归根,对不能重返故里引为憾事。临终前,嘱咐家人在他死后把骨灰撒入大海,取水流千遭归大海之意。霍寿嵩妻子叶水娘带着丈夫的遗愿,在一九八零年携子女回国观光。霍寿嵩有一子三女, 儿子霍公正继承父业,在印尼任中医骨科大夫。霍公正有两个女儿在广州工作。

在国人的印象中,北有霍元甲,南有黄飞鸿,南北双侠都是中国武林有史可查的大英雄。霍元甲拳打西洋拳师、脚踢东洋武士;黄飞鸿无影脚名扬武林,威震香江。但在走访了研究中国武林历史的学者后,人们心目中的两位英雄被请下了神坛。据史料考证及霍家嫡传子孙的陈述,霍大侠一生从未登过擂台,更无同海外武士交手的经历。霍元甲本是天津小南河村的普通农民,业余时间习武,后来为了生计,辗转到天津市做买卖。由于霍元甲武术功底好,经常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因此在天津渐渐有了名气。

在李连杰主演的电影《霍元甲》中,霍元甲成年后在擂台上连胜38场,只要再打败秦爷便可成“津门第一”……影片中,李连杰演绎了霍元甲 “全能武术冠军”的功底,他用刀、枪、棍、剑力挫四国高手,由私斗霸主转变为抗击外国侵略者的民族英雄……

历史上,霍元甲仅有两次打擂的经历,而这两次准备与其交手的外国大力士最后都闻风而逃,霍元甲不战而胜。其一,是1901年,有一俄国人来津在戏园卖艺,他在报纸上发广告,自称“世界第一大力士”,打遍中国无敌手。霍元甲看了广告极为气愤,并提出要与之决一雌雄。或许是迫于霍元甲的气势,“俄国大力士”竟灰溜溜地逃离了天津。由此,霍元甲声名鹊起。其二,是1909年,英国大力士奥比音在上海登广告,辱我为“东亚病夫”,霍元甲应友人之邀赴上海比武。慑于霍元甲的威名,奥比音最终未敢交手随即消失。

1909年春,上海滩刮起了一股霍元甲旋风。

旋风起源于前来中国走穴淘金的英国大力士奥皮音。这个来自英伦的 “型男”在位于四川北路的亚波罗影戏院(ApolloTheatre)表演举重、健美等,严格地说,无非是个走江湖、卖把式的洋艺人,在技击格斗方面,只会些花拳绣腿的招式。

洋卖艺的当然也要吆喝,指望大清国人民有钱的捧个钱场、没钱的捧个人场。奥皮音的吆喝有点过头,在舞台上公然表示要与华人打一场擂台,被报刊记者们一炒作,成了对“东亚病夫”的挑衅与侮辱,深深地伤害了大清人民那本就敏感而易受伤的感情,于是,“沪人哗然”,群情汹汹,渴望着本土英雄们挺身而出,为国争光。霍元甲就在这个时候闪亮登场。

为霍元甲在幕后做策划的,是他的哥儿们农劲荪。农劲荪在天津经商,身家富裕,在经济上一直照顾霍元甲。据说他也是霍元甲在政治上的启蒙者及几乎所有事业的幕后主持者,正是在他的谆谆教诲及不懈的包装下,霍元甲从靠拳头吃饭的一介武夫,最终树立了类似民族英雄般的光辉形象。

农劲荪是同盟会会员,他的背后还有一个更为隐秘的推动者:陈其美。陈其美是孙中山的助手,也是当时籍籍无名的蒋介石的结拜兄弟。身为青帮骨干与同盟会高级干部,陈其美在上海负责协调这两大帮派的造反事宜。依靠黑帮闹革命屡战屡败后,同盟会便越来越深刻地感觉到必须建立自己的武装。此时,大清政府正在全面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出现了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宽容局面,在地方自治运动中,一些以强身健体为旗号的民间准军事力量纷纷出现,同盟会自然也要抓住机遇,“希望十年内训练出千万名既有强健体魄,又有军事技能的青年以适应大规模革命运动和改良军事的需要”(陈其美语录)。霍元甲在江湖上名头响亮,而且又是农劲荪的哥儿们,自然是第一选择。

事实证明,同盟会策动霍元甲迎战已经在上海家喻户晓的奥皮音,是一次十分成功的“借势公关”。报刊连篇累牍地进行报道,霍、奥之战俨然成为事关中华民族尊严与脸面、彰显“黄魂”(即黄种人的魄力)的巅峰对决。

万众瞩目之下,策划者们开始在上海著名的“张园”内搭建大擂台,“高达4尺,宽广20尺”。霍元甲在报上刊登广告,高举爱国主义的大旗:“世讥我国为病夫国,我即病夫国中一病夫,愿与天下健者一试”,并宣称“专收外国大力士,虽铜筋铁骨,无所惴焉! ”

吊足胃口的霍、奥之战,最后没有上演。主流的说法是,奥皮音被霍元甲和其所代表的中国真功夫吓破了胆,落荒而逃。 “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这样的结局,自然是大长了中国人民的志气,大灭了帝国主义分子的威风。

而据居间担任翻译的另一同盟会会员、孙中山的小同乡陈公哲回忆: “奥皮音初来中国,不晓国人拳术比赛方法,只取西洋拳术比赛规则,手戴皮套,只击腰围上部,不许足踢。霍元甲则以中国擂台打斗方法,手足并用,无所限制,如有死伤,各安天命。彼此协商,未能获得协议。 ”其实,奥皮音无非是个跑码头的卖艺人而已,“嘴大”并不意味着“无脑”,自知之明还是有的,没必要非把大英帝国的荣誉套在自己身上,与中国功夫名家性命相搏。

总之,在这场高调宣扬的比武中,霍元甲已经不战而胜。为了满足台下观众的热情(笔者尚未查证到同盟会设定的入场券票价),主办者只好邀请观众上台打擂,“以不伤对方为原则,以身体倒地分胜负”。一场关系到民族荣誉的大战,至此演变为一场集体联欢。霍元甲及其徒弟自然是轻松获胜,自此在上海滩打响了名头。

昝金雨(2014-11-07)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