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篇注定“挂一漏万”的文章。因为我想和你谈谈,关于深圳的未来发展中那个叫“文化”的东西。 为什么突然要谈这么一个超出自己能力的硬话题?原因有二。第一,这几天,朋友圈流传着很多关于深圳未来的网文,比如《深圳抛弃论十二周年纪:再过10年北上广将敌不过深圳!》;第二,无独有偶,报纸也都用大篇幅讨论“政策红利不再,如何释放法治新红利”这个话题。这些文章不停地刺激着眼球。作为一个在深圳生活了15年的市民,忍不住插上一嘴。
深圳这座城市,如果比作一个人,蛮像一个农家孩子,一方面靠着政策,一方面靠着自己个性,鲤鱼跳龙门,考上大学,成为天之骄子,然后工作不错,没两年还当了老板,意气风发,有知识,也有钱,一直蹦蹦跳跳,华丽丽的,蛮惹人注目。如今,农家孩子34岁啦,蹦蹦跳跳久了,自然有点累了。动作自然放缓,有了安静的气质,开始了一个成熟男人的人生。
一个成熟男人需要什么?气质。气质靠什么打底?文化。所以,关于深圳未来的发展,我想说,除了朋友圈热文谈的“深商活力”、媒体谈的“立法权优势”外,文化这东西还有必要好好谈谈。
前几天,我有幸跟随深圳青年作家代表团去到上海,跟当地作家交流。上海是中国文学重镇,作家明星星光灿烂这不用多说。上海的文学力量之所以从未断层,听了对方的介绍,最大感触之一就是政府不动声色的扶持。注意,我说的是“不动声色的扶持”。政府的功利性有,但不那么强,不那么急功近利。给你一臂之力,不是非得要你张牙舞爪。给你一点阳光,就是希望你继续耐住寂寞,安心、安静创作。扶持者的心态很重要,如果每一分钱都是用于做高大上的表面文章,这样的动机需要警惕。因为,它偏离了文化的本质。
文化对于一座城市的意义,很重要,地球人都知道。但往往又被忽视。一般规律是这样的:领导一上任,第一想的是如何发展经济,等经济有起色有亮点了,过去了三四年,这个时候等想起文化这个事,一届任期又结束了。周而复始。文化就是这样被“重视”着“重视”着。有的城市有历史有底蕴还好,历史的“红利”会作一个“补位”。
一座城市为什么有魅力?诚然,高楼大厦、现代化、经济总量、总部经济……这些关键词都很“关键”;诚然,“特区立法权”都是身份象征,也能发挥独特作用。但是我想,对于起居、作息于这片土地的普罗大众来说,还是希望这座城市舒服、舒适、身心愉悦。就好比,我们去很多城市,你会在心里说,嗯,这个地方很有文化。文化就是这么怪,她无形,但“用户体验”实实在在,仿佛可闻可听可触摸。这些体验,跟你的文化项目动不动唱响联合国、走遍五大洲四大洋,基本上没多少关系。
30多岁的人了,老大不小了,深圳未来不妨多走走心。用最时髦的话说:成为一个暖男。
原文来源:南方都市报 湘楠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