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丛台公园

家乡区县: 永年县

丛台亦名“武灵丛台”,相传建于赵国武灵王时期(公元前325—前299年),已有2000多年地历史。 丛台

在2000多年的漫长岁月中,丛台经历了无数次的天灾人祸的破坏,多次改修重建,有了很大的变化。据地方志载,自明朝中叶(公元1500年前后)以来,就修复了十多次。其中清代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建行宫于台上,后在道光十年(公元1830年)遇地震连台毁坏。我们所见之从 台,是清同治年间(公元1862—1874年)修建的,以后又进行过重修。“丛台”名称的来历,是因为当时许多台子连接垒列而成。《汉书》颜师古释文:“连聚非一,故名丛台。”古人曾用“天桥接汉若长虹,雪洞迷离如银海”的诗句,描绘丛台的壮观。唐代大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等曾多次登台观赏赋诗。

丛台公园始建于中华民国28年(1939年),位于邯郸旧城东北隅,为当时县知事杨肇基倡议、社会各界捐资修建。邯郸人冀升九测量绘图设计,刘寿山负责组织施工。除维修古丛台、七贤祠及亭、榭等建筑外,又增建了八卦亭、临湖轩、茅亭(现无存)等景点。并堆土为山,砌石路、架木桥、载种花木。建成后的公园,东、北两方以城墙为界,西、南两方密植刺槐以为墙(刺槐无存,约在中湖西岸),总面积为43.5亩,总计投资5600元(旧币)。定名为“邯郸县丛台公园”,为全开放性公园。

解放前夕,邯郸县丛台公园名存实亡。八卦亭、临湖轩、茅亭仅存遗址。有的地方盐碱,有的地方坑洼,破

败不堪,杂草丛生。解放后,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公园得到了新生。1953年,丛台公园正式建制,隶属邯郸市建设科。在建设科的直接领导下对公园重新进行了规划设计,拆除了邯郸旧城墙(丛台公园内)残段,填平了坑洼地,种植了树木,维修了仿古建筑。从1953到1959年,先后从北关、丛台下,闫庄等村,以及勇锋大队,征地249.482亩,连同湖面、护城河、旧城墙基等。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丛台公园位于城市的中心。东邻邯郸市中华大街,西至邯郸市第一中学,南邻邯郸市市政府,北靠丛台中路。

2004年3月11丛台公园(除古丛台、七贤祠、碑林外)向游人免费开放。

梦里梦着梦不醒的梦*(2014-11-07)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