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伯端:(公元983年— 1082年),一说(公元984年—1082年)。字平叔,号紫阳、紫阳仙人,后改名用成(或用诚)。人称“悟真先生”,传为“紫玄真人”,又尊为“紫阳真人”。北宋时天台人。自幼博览三教经书,涉猎诸种方术。《悟真篇.序》有:“仆幼亲善道,涉躐三教经书,以至刑法书算、医卜战阵、天文地理、吉凶死生之术,靡不留心详究”。曾中进士,后谪戍岭南。曾于成都遇仙人(一说此仙人即为刘海蟾)授道,后著书立说,传道天下。
传奇和历史:张伯端曾为幕僚。据清.仇兆鳌《悟真篇集注》卷首“陆彦孚记”,张平叔“少业进士,坐累谪岭南兵籍”。治平中,曾随龙图公陆诜“师桂林”,并“引置帐下,典机事”。陆诜“移他镇,皆以自随”,最后陆诜“薨于成都”。平叔“转徙秦陇。”《悟真篇.序》有:“至熙宁己酉岁,因随龙图陆公入成都,以夙志不回,初诚愈恪,遂感真人,授金丹药物火候之诀。”
张伯端曾为府吏数十年,一日忽悟“一家温暖百家怨,半世功名半世愆”,遂看破功名,纵火烧毁案上文书,因之,以“火烧文书”罪发配岭南。
熙宁二年(公元1069),张伯端在成都“以夙志不回,初诚愈恪,遂感真人授金丹药物火候之诀”,潜心修炼。曾“三传非人”,而“三遭祸患”。熙宁八年(公元1075),因“患此道人之不信”,遂著《悟真篇》,叙丹药之本末。书成后,学者云集而来,晚年“自成都归于故山”,返回江南传道。
关于张伯端的师傅是谁,史籍上都没有记载。根据我的考查,张伯端的师傅是桂林人,名叫刘仲远。据刻于桂林南溪山刘仙岩上的宋代石刻记载,刘仲远是桂林人,先为屠户,再为商人,后遇异人而得道术,能够几天不食,亦能够严寒而穿单衣或酷暑穿棉衣,曾在宰相贾昌期家中为宾客,后来回到家乡桂林。当时张伯端为陆诜属吏,因不慎而误焚府库,就在这时张伯端结识了刘仲远,之后陆诜调职成都,而已学了刘仲远道术的张伯端也随陆诜前往成都,再往后张伯端就成了道教的著名人物。现原文附录桂林南溪山刘仙岩所刻之《刘真人歌》全文: 石刻原文:
桂林刘真人歌(额)
桂林刘真人传迹
仙翁姓刘名景字仲远,桂林人也。幼尚气节,初为屠,次为商,常贩私铅。遇方士,与刘的谕,以法禁之严,翁告以贫而不能矣,方士大笑,取所荷铅一块药之,即为银,以授之,达旦,失方士所在,于是大悟,乃习医卜,遍历名山,至京师,馆于贾丞相昌期家二十年。好奕饮,或终日不食,冬夏一裘,,瞑目诵庄老周易。皇祐间还乡,容色不衰,父老异之,知其得道者也。乃栖于南溪山之阳石室中,妻孥时欲省之,至山下辄见毒蛇猛兽,不得进。公性嗜酒,每出,市人争见之,欣然应接,樵歌而归。或有问道者,即指真心真心即可学也。人以忧虞求者,无不应验,有疾病告者,施以药,随愈。远近皆爱敬之。
公自号大空子。人问点化之术,即笑而不答。天台张平叔真人赠以长歌,叙以神仙造化之妙,公警悟,即与平叔施眉吾从游,人莫知其契也。元丰八年九月告其子曰:“此形不可恃,吾亡日,当以火化。”一夕,无恙而逝。其子依其遗言,将举火发棺视之,惟存布袍绦履而已。后百余日,廉州合浦还珠驿密授东山逍遥子金玄秘要诀,并至家书于桂林。人知公尸解化矣,寿年一百一十八岁。后游山士夫惟见张真人歌而刘仙翁歌诀今获此,恐久而濛没,余遂勒石以存仙迹,是垂不朽云。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