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头最早的回族学校

家乡区县: 包头市东河区

包头回教俱进会兴办学校
清朝乾隆初年,回族人民在包头落户定居。到辛亥革命胜利的一个世纪中,除了少数回族儿童接受寺院教育外,多数回族儿童没有上正规学校读书的机会。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后,在孙中山先生提出“五族共和、民族平等”的口号引导下,北京牛街清真寺著名阿匐王宽(字浩然),主张结社,提倡兴学,要求平等,以图生存。1911年,在他的倡导下,中国回教俱进会在北京成立。该会主要是从事翻译《古兰经》的工作,并极力倡导普及回民教育。
根据中国回教俱进会的组织章程,经萨拉齐厅知事王建屏核准,于民国二年(1913年)成立了包头回教俱进会,回族人士、清末包头统领(三品)王存发(王鸿魁,字益卿,河南项城人)被推举为第一任会长。该会发动回族上层人士和清真寺阿訇兴办学校。开明人士马铁、杨楞等人积极筹办,以永租过约手续购置了福徵寺西土默特旗蒙族巴福缠的祖产地皮及地皮上马环环、马二旦房产(原广生荣马店),院内有正西房2间,东正房带抱厦建筑的有5间,经过简单的维修改建后,又购置了40套桌凳,成立了包头镇清真学堂,并于1913年5月15日正式开学上课。当时共招收学生40名,其中有回族、蒙族、汉族,无女生。这就是包头回族人民最早的学校。
包头镇清真学堂系私立,经费均由包头回族俱进会和学董负责筹措,除由回族群众以“散乜贴”(奉献的意思)的形式募捐资助外,主要依靠回民屠行附捐收入。当时包头回族俱进会规定,回族屠行每宰一只羊交附捐5分,每宰一头牛交附捐1角。附捐也叫单捐,屠行亦称之为个钱。这个办法一直沿用到包头解放。
包头镇清真学堂的第一任校长是萨拉齐县委任的富日新(山西左云人,汉族)。富日新是清末秀才,原是同盟会会员。民国四年(1915年),王益卿先生去绥远聘请了王锡恩(字相廷,北京通县人,回族)担任包头镇清真学堂第二任校长。王益卿原系密云师范学校毕业,来包前曾任归绥回教俱进会副会长。王益卿来包后,兼任包头教育会副会长、绥西游击司令部参谋、包头设治局咨议等职。王益卿去世后,王锡恩校长兼任了包头回教俱进会会长。王锡恩年轻有为,事业心强,担任校长10年间,办学严谨,成绩显著,颇受回族群众称赞。学生人数到1923年达120名,分高、初级班,均系复式授课,并将学校改称为包头清真两等学堂,教师有陶瑾(字子预,萨县人,回族)、杨锦斋(包头人,汉族)、李耀堂(大同人,汉族)、邬堃(字厚田,包头人,汉族)4人。
民国13年(1924年)10月22日,王锡恩校长暴疾病故,卒年37岁,葬于包头回民北坟地。民国十六年(1927年),一些知名人士为王锡恩立碑,碑文曰:“王相廷先生慷慨好学,热心兴学,在包头创办清真两等学堂,芳心孤诣,惨淡经营,树回友百年之人才……以造育人才为己任。”
王相庭故后,陶谨任校长,次年陶瑾辞职,聘张立献任校长。1930年,又聘马逸尘(宣化人,回族)任校长。当时,包头回族俱进会会长吴俊杰(回族)、学董穆生荣、天方镇镇长丁福等人较为开明,力主办好学校,培养有文化的回民下一代,对学校经费尽力资助。在他们的主持下,包头清真两等学堂维修了校舍,还用资助的300元作为图书费用,又增聘了丁冠英(宣化人,回族)冯宪民(大同人,回族)二人为教员。此时,学校规模逐渐扩大,一至四年级为复式班;五六年级则分班教学。学生增至138人,全年经费为2200元。到1936年,学生增至167人。1936年,马逸尘辞职回宣化。学校聘请了王质武(河南项城人,回族)任校长。
1937年,日寇占领包头后,成立了包头回教支部,把包头清真两等学堂改名为包头清真小学,由回教支部管理,属包头市公署领导,聘请了丁冠英任校长(兼女校校长)。1938年丁冠英辞职。学董杨万里出面聘请吴懋功(包头人,回族,北京师范大学毕业)任校长。1942年秋,经吴懋功推荐,由马宪民接任校长。一时间,许多回族儿童到清真寺学念阿文,学生人数大大减少。
1946年,包头清真小学用寺梁街一处寺产,把紧靠学校西边的邓印印的祖产小院换回给学校,扩大了校院,增加了教室,并平整了校院后边的大土丘,为学校增添了操场。不久,国民党政府把包头清真小学改名为召拐子小学。
1948年10月,八路军第一次解放包头时,校长马宪民带领部分教师同崇真中学师生逃到五原、陕垻一带,留下的师生坚持上课。不久,八路军转移东撤后,外逃的教师陆续返回学校,但学校的学生人数大为减少。年底,即将垮台的国民政府将召拐子小学并入包头四完小,校舍转给了崇真中学使用。回族群众见没有了自己的学校,就把子女送到寺院学阿文和教义,正规的回民学校已不存在。
党和政府大力发展回族教育事业
1949年9月19日,绥远和平解放,在党和政府的倡导下,1950年8月,把分布在7个清真寺的阿文班联合起来,取名为回民联合小学。还专门派了一名师范专业的回族干部王际春(北京回民学院毕业)担任教导主任,并专门开设汉语文教学。学生100多人,半天学汉语文,半天学阿文。同时实行男女分校,女学生上学戴着盖头,按教规不能参加文艺活动,不能唱歌跳舞。1951年8月,政府把北京回民学院分配给包头的5名毕业生,分配到这个私办学校任教,教职工增加到11人。政府任命丁冠英(包头市政治协商委员会委员,后为副主席)兼校长,麻永清(大同人,回族)为副校长,马真为教导主任。同年9月,政府决定正式接管这所学校,并决定把原召拐子小学校址归还回民联合小学。学校为一至六年级完全小学,此时学生增加到440多人。由于教室不够用,把清真大寺后院、直鲁豫寺和大仙庙等三处作为分校上课课堂。
1951年10月1日国庆节,回民联合小学正式组建了中国少年儿童先锋队组织,第一批入队的回族儿童在这一天佩戴了红领巾。为了祝贺孩子们的喜庆日子,上级派人参加了会议,入队学生的家长也全部到校参加了会议。
1952年,回民联合小学的学生猛增到684人,教职工达32人。这年春天,中央的少数民族慰问团来到包头回民联合小学,慰问团团长彭泽民把毛主席亲自题词的“各民族团结起来”的锦旗赠给学校,校园里一片欢腾。
1954年,学校建立了共青团支部和教育工会。同年5月,内蒙古自治区主席乌兰夫及王再天等同志来包头视察工作,在包头市副市长王孟樵陪同下,视察了包头市回民自治区,区委书记王万江向乌兰夫主席汇报了工作,并提出应发展回民初等教育,要求拨款建立学校,乌兰夫主席当即表示赞同。1956年,在包头市委和市政府的关怀下,在东营盘梁新建了拥有20个教室的宽敞校园。1957年秋,包头回民联合小学搬进了新址,并改名为包头市东河区回民小学,800名各族师生以无比兴奋的心情表示祝贺。这年,东河区委、区政府派进了第一名党员干部,建立了党小组,同时把包头市东河区回民小学定为重点小学,任命虎万年(河北保定人,回族)为校长,李凤华(北京人,回族)为副校长,何景平(北京人,回族)为教导主任。1960年9月,包头市东河区回民小学被东河区委和区政府命名为红旗标兵学校。1962年,又被内蒙古自治区确定为自治区的预备重点小学。
在10年动乱期间,包头市东河区回民小学也遭到严重的破坏。1968年,学校改为校革委会。尹俊(包头人,回族)任主任,甄巧英(河北人,汉族)任副主任。学校一直坚持上课,学校财产也相应的得到了保护。
从1971年起,学校组织了业余体育训练活动。1976年6月,学校的女子篮球队代表包头市参加了内蒙古自治区在伊盟东胜举办的全区小学生篮球赛,获得女子篮球赛亚军。同年,有5名学生代表包头市参加了全国少年足球赛。1980年,校足球队获得全国市县基层小足球赛冠军,受到国家体委、团中央、教育部的奖励。回民小学被评为东河区和包头市的群体活动先进单位。
1978年,回民小学被内蒙古自治区确定为首批重点小学,教师力量、学校设备、办学条件方面都得到充实和加强。尹俊同志任党支部书记兼校长,甄巧英任副校长,马有德(包头人、汉族)任副教导主任。同年7月,回族女教师刘润兰同志,被内蒙古自治区命名为特级教师,使该校各族师生深受教育和鼓舞。
1990年,包头市东河区回民小学共拥有l~5年级15个教学班,有753名学生,其中回族学生416名,蒙族学生6名。教职员工41名,其中回族教工12名。教学设备比较齐全,教学质量比较高,领导班子也比较强,是包头市颇有名气的一所民族小学。
包头市东河区回民小学创建90多年来,培养了一大批人材,例如早期的回族学生吴懋功、吴佑龙等,汉族中的较优学生有杜品山、朱宝光、凌莲芳、李干臣等。他们中的许多人,有的是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骨干和领导,有的成为先进模范人物,还有的经过中学的培养考入了大专院校,正在为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辛勤地工作着。

冀磊网络营销秀个人主页:http://wm23.cn/by337637835loveseven_
冀磊的新浪微博:http://weibo.com/u/5282010628?source=blog
冀磊的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u/5282010628
冀磊的梧桐子网站:http://www.wutongzi.com/uc/33526040.html

Love Seven(2014-11-07)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