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华县--楚汉鸿沟贾鲁河

家乡区县: 西华县

贾鲁河全长255,8公里,我们熟知的金水河,索须河,熊儿河,七里河,东风渠都是它的支流。古时的贾鲁河流量丰沛,可通舟楫,还时常有洪水泛滥,因此,古人又将它称为小黄河。今天的贾鲁河虽然浅可见底,但它仍然是河南境内除黄河外最长,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贾鲁河可称的上是一条千年古河。有人考证,认为它是楚汉相争时的“鸿沟”。据史料记载,鸿沟乃战国时期的魏国所凿,魏惠王十年(前361年)开通,当时开挖的目的是为了灌溉农田。后来又经过二十多年的开发,到魏惠王三十一年(前339年),成为当时中原大地上的主干水道,以此为中心形成了水路交通网和大面积的灌溉区,因此,鸿沟一带在当时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成为兵家必争之地。秦朝末年,楚霸王项羽和汉王刘邦在此对峙,后楚汉约定“以鸿沟为界,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者为汉,以东者为楚”。

这个在历史上赫赫有名的鸿沟就今天的贾鲁河。如果鸿沟一说属实的话,那么贾鲁河已有2370岁的高龄。

贾鲁河发展史

西汉时,鸿沟亦被称作“狼汤渠”亦作“浪荡渠”。魏晋以后称蔡河,仍为南北水运要道,至唐末河道渐淤。五代后周太祖显德年间,由于东京开封府依赖蔡河运输物资,因为河道浅窄,河水流量不大,运力不足,故而重新疏浚河道并导汴水入蔡。至北宋太祖年间又至今新郑南部引水开渠至开封的蔡河,这一段史称闵河,后又至许昌引水至闵,以广水渠,至此之后,蔡河水量充足,水量大增,漕运大畅,出现了“舟楫相继,商贾必至”的繁华场景。

贾鲁河名字的由来

元朝至正年间,已经淤废的古运河,又被引入新的水源,重新具有了勃勃生机,这要感谢另一位历史名人———贾鲁。

贾鲁,字友恒,元代山西高平人。年幼时便聪颖好学,志向远大,长大后博学多才,谋略过人。

至正四年(公元1344年)黄河在山东曹县决堤改道,淹没了河南,山东,安徽,江苏等地的十多个州县。此后几年间又多次决口,两岸百姓不得不背井离乡,生活苦不堪言。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四月,55岁的贾鲁受命于危难,出任工部尚书,总治河防使,征发河南,山东十五万民工和两万士兵,开始了浩大的治河工程。他采取了疏浚和堵塞并举的方法,即在疏通黄河故道和支流河道并开凿新河道的同时,堵塞缺口和豁口,修建堤坝,并首次采用沉船法,将27艘船捆绑在一起,再装满石头,固定于决口,最后在船体上凿口,使之沉没,最后堵住决口,将水重新逼入故道。至十一月,所有土木工程完毕,大功告成,多年的水患被平息。这就是我国治黄史上有名的“贾鲁治河”。贾鲁的名字也因此被载入史册。

古愚(2014-11-07)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