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志敏1899年8月21日(清光绪二十五年七月十六)生于江西弋阳县漆工镇湖塘村。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杰出的农民运动领袖,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赣东北和闽浙赣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人。1899-1935 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赣东北红军和苏区创建人。1922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4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参与创建江西的党﹑团组织。在国共合作的北伐战争时期,曾任国民党江西省党部农民部部长﹑省农民协会常务委员兼秘书长等职,领导农民运动,建立农民自卫军,为后来开展工人农民武装斗争准备了条件。1935年1月29日,在江西玉山县怀玉山区被俘,8月6日,被秘密杀害于南昌市下沙窝。
方志敏 - 生平经历
方志敏7岁入私塾。1916年秋,考入弋阳县立高等小学。在校组织进步团体“九区青年社”。1919年夏,与邵式平等发动组织本校学生开展反帝爱国斗争。同年秋,考入江西省立甲种工业学校预科班。次年,升入应用机械科学习。为该校学生自治会负责人。1921年春,因领导该校学生反对腐败教育,要求教育改革而被校方开除。不久,加入江西“改造社”,为《新江西》季刊的主要撰稿人。同年秋,考入教会学校九江南伟烈大学。
1922年春,参加“非基督教大同盟”。同年7月,赴上海,任《民国日报》校对,并在上海大学旁听。不久,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8月,赴南昌创办“文化书社”,出版《青年声》周报,进行马克思主义宣传,并与赵醒依等人,于1923年初创建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南昌地方组织、江西“民权运动大同盟”和“马克思学说研究会”。1924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5年“五卅”运动时期,参加“沪案交涉江西后援会”的工作,深入偏远地区,开展宣传鼓动工作。7月,当选为国民党江西省党部执行委员兼农民部部长。不久,回弋阳创建中共漆工镇小组,组织“弋阳青年社”,出版《寸铁》旬刊,建立农民协会,领导农民运动。
1926年5月,出席广东省第二次农民代表大会。同年12月,任江西省农民协会筹备处秘书长。1927年2月,当选为江西省农民协会执行委员兼秘书长,领导全省农民运动进入全盛阶段,农协会员发展至80余万。3月“赣州惨案”后,赴武汉向国民党中央和国民政府请愿,并出席中共中央农委扩大会议,当选为“中华全国农民协会临时委员会”执行委员,旋与刘一峰等8人以国民党中央特派员身份回赣代行省党部职权,并在南昌创办了江西农民运动训练班,组织了农民自卫武装。6月5日,被国民党江西省政府主席 “礼送”出境,旋化名李祥松,赴赣西巡视党的工作和农民运动。
“南昌起义”后,返回弋阳发动秋收暴动,先后任中共弋阳区委书记、中共横峰区委书记。同年11月至1928年2月,与黄道等人组织领导了弋横暴动,时任中共弋阳、横峰、贵溪、铅山、上饶五县工作委员会书记兼暴动总指挥,暴动失利后率部转入磨盘山区坚持斗争。4月,任中共弋阳县委书记,并创建工农革命军第二军第二师第十四团一营一连,领导建立了弋阳、横峰县苏维埃政府,任弋阳县苏维埃政府主席。6月,主持召开弋、横两县县委联席会议,批判了埋枪逃跑的错误主张,确定了反“围剿”斗争的基本战略。会后,赴贵溪、波阳、万年、德兴、湖口等县,发展党组织,建立革命武装,组织农民暴动。1929年,任中共信江特委书记兼中共贵溪县委书记、信江特区苏维埃政府主席,领导建立江西红军独立第一团。
1930年,任信江苏维埃政府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率独立团在赣东北、闽北一带开辟根据地。先后领导了贵溪、万年等县的农民暴动,多次粉碎了国民党军的局部性“围剿”。同年7月,领导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军。8月,当选为赣东北特区革命委员会主席。9月,当选为赣东北行委执行委员,随红十军转战赣东北。1931年3月,当选为赣东北特区苏维埃政府主席兼文化委员会主席;3月下旬,任红十军政委后当选为赣东北特委常委,率部转战贵溪、余江及闽北地区,在闽北连打11仗,连战皆捷。9月,被选为中共赣东北省委常委。同年11月,在第一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执行委员、主席团委员。同年当选为赣东北省苏维埃政府主席兼财政部长。1932年9月,再任红十军政委,率部二进闽北,先后攻占赤石、星村两镇和浦城等地。12月,任闽浙赣省苏维埃政府主席。1933年1月,红十军改编为红十一军,兼任政委,并组建新红十军。3月,被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授予荣誉勋章。12月,任中共闽浙赣省委书记、闽浙赣军区司令员。
1934年1月,在中共临时中央局召开的六届五中全会上增补为中央委员,并在第二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上再度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主席团委员。11月,中共中央决定红七军团与红十军合编为北上抗日先遣队,由方志敏率领,挥师北上抗日。时任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军政委员会主席,统一领导闽浙皖赣边党的组织和革命武装。
但是,蒋介石却调集了十几万军队包围先遣队。方志敏指挥部队与敌浴血奋战,坚持北上。终因寡不敌众,陷入重围。1935年1月27日,由于叛徒出卖在江西玉山县怀玉山区被俘,囚于南昌国民党驻赣绥靖公署军法处看守所,严辞拒绝了国民党的劝降,实践了自己“努力到死,奋斗到死”的誓言。8月6日,被秘密杀害于南昌市下沙窝。
1960年,在南昌市郊梅岭修建方志敏烈士墓,毛泽东亲笔题词。1977年8月6日,举行“方志敏烈士遗骨安葬仪式”。1985年出版《方志敏文集》。
方志敏一生为革命操劳,竟没有一张与妻子或儿女合影的照片,这不能不说是人生的一个遗憾。还是若干年后的一位画家将方志敏和他的妻子缪敏画了一张合影照片,才流传至今。方志敏和缪敏的婚礼,是在朱培德“欢送共产党员出境”的1927年6月5月举行的。为了便于工作,区委批准方志敏和缪敏结为夫妇。在彭湃等人的撮合下,这对革命夫妇在白色恐怖的形势下结成志同道合的人生伴侣,去迎接生活的考验。
缪敏是江西弋阳县葛溪乡缪家村人,生于1909年11月4日。缪敏自幼好学上进,且能歌善舞,在家乡一带远近闻名。她是南昌市女子职业学校的高材生,已经参加革命,入了团,表现很好,生活上也保持着农村女孩艰苦朴素的品质,方志敏对她很有好感。南昌黄家巷31号是省委秘密交通机关。喜事总得有个喜庆的样子。工作人员把红纸买来后,区委书记罗亦农请彭湃同志写了幅喜联:“拥护中央政策方缪双方奋斗到底,努力加紧下层工作准备流血牺牲。”
几天后的一个清晨,赣江水雾迷蒙。方志敏告别新婚妻子,独自踏上了艰辛的战斗行程。不久,就在方志敏苦苦追求,呕心沥血建立起弋阳九区红色战斗堡垒,再赴横峰大干一场的时候,波阳县委被叛徒出卖,县委负责同志林修杰、周菽菡和做文印工作的缪敏被捕。两位负责同志在被捕的第三天就被敌人枪杀了,没有暴露身份的缪敏还在狱中。方志敏强忍悲痛继续发动民众,点燃了楼底兰家村“革命的火药箱”。这年12月底,缪敏被保释出狱,回到了方志敏的身边工作。此后,缪敏一直伴随方志敏南征北战,她曾担任闽浙赣省反帝大同盟主任等重要职务,为赣东北革命根据地和红十军的创建作出了贡献。
缪敏是赣东北革命根据地的著名人物之一,她被邵式平、黄道、汪东兴、方志纯等同志尊称为“我们的大嫂”。方志敏、缪敏夫妇相伴相随的时间很少,但他们为了党的事业和中华民族解放,决然地牺牲个人的生活幸福,在血与火的战斗生涯中生死与共,建立了深厚的情感。方志敏对孩子们十分喜爱,可是难得有时间长相聚。在赣东北中心的葛源期间,方志敏工作很忙,回到家里总是看书、阅报告、写文章。即使这样,他也没有忘记带儿子方英出去散步,至今还有人记得他牵着一个四五岁的男孩在葛源街上散步的情景。有一次,苏区剧团在红军五分校场地演戏,方志敏全家都去看了。回家后,方志敏接着伏案工作,方英和弟弟方明就在床上拉开蚊帐演起戏来。弟弟既然是“汉奸”,方英当然不客气地把他捆了起来,大声喝令他跪下,弟弟哇哇大哭起来。方志敏和缪敏看到孩子们假戏真做,高兴地称赞他们演得好。才华横溢的方志敏也是个活跃人物。1930年1月,他曾编写革命新剧《年关斗争》,并在贵溪亲自登台演出。
方志敏 - 革命史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他潜回赣东北,恢复中共基层组织和农民协会,建立农民革命团,召开弋阳﹑横峰等五县党员会议,准备武装暴动。次年1月,与邵式平﹑黄道等领导弋横起义,适时地率领起义农军转移到磨盘山区,开展游击战争。他运用“声东击西﹑避实击虚”,“吃得下就吃﹑吃不下就跑”等战术,一年多时间连续打退国民党军四次“进剿”,组建江西红军独立团﹐开辟了信江苏区。1929年10月任信江苏维埃政府主席﹐后兼信江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主办信江军政学校,整顿训练部队﹐率部向赣北出击,曾攻占景德镇等地,组建了中国工农红军第10军。1931年3月﹐任赣东北省苏维埃政府主席。1932年12月赣东北苏区扩大为闽浙赣苏区,他任闽浙赣省苏维埃政府主席。翌年12月任中共闽浙赣省委书记。抵制“左”倾冒险主义指导方针,先后领导赣东北和闽浙赣苏区军民进行反“围剿”的斗争,并配合中央苏区“围剿”作战。曾被选为第一﹑第二届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和第二届主席团委员,并获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授予的红旗章。在中共六届五中全会上被补选为中央委员。
1934年10月,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即第7军团)到达闽浙赣苏区,与第10军合编为第10军团后,任军政委员会主席,率部继续北上。在皖南遭国民党军重兵围追堵截,艰苦奋战两月余﹐所部受挫﹐在撤回赣东北途中被七倍于己兵力之敌围困于怀玉山区,他带领先头部队奋战脱险,为接应后续部队又复入重围,因寡不敌众被俘。他面对严刑和诱降,坚贞不屈,和国民党反动派作了坚决的斗争。在狱中写有《可爱的中国》﹑《清贫》﹑《我从事革命斗争的略述》、《死》、《狱中纪实》等10多万字的著述。1935年8月6日在江西省南昌市下沙窝英勇就义。遗骨安葬于南昌市郊梅岭。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