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内心的永远

家乡区县: 山东省莘县

奔腾不息、横亘古今的万里黄河,孕育了中华民族,也造就了广袤的黄河平原。人们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繁衍生息,创造着新的文明,书写着新的篇章。

在聊城黄河沿岸,伴着黄河而立的千年古县,或坐落黄河故道,或耸立黄河岸边,她们在历史的时空中回眸千年足迹,翘首展望欣欣向荣的未来。她们也在新的历史时期,伴着滔滔黄河水的音韵,伴着“中国梦”,凝聚着炎黄子孙奋发向上、拼搏进取的精神和力量,创造着新的辉煌,书写着新的文明史诗。

——题记

聊城市地处黄淮海平原的西北部,黄河在历史上曾有6次大改道,其主流曾长期流经该地区,从史前禹河故道到明清故道在该区均有分布。莘县,便坐落在公元前602年的禹王黄河故道上。

莘县,全境南北长68公里,东西宽32公里,总面积1416平方公里,104万人,是聊城市内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县。

据《方舆纪要》载,秦始皇三十六年庚辰(公元前221年)兼并六国、罢侯置守,分天下为三十六郡,莘县属东郡,时为阳平县,距今2200余年,曾几度更名,后又改曰莘县,沿用至今。

莘县地域的历史源远流长。据考证,从地理位置上看,莘县地处黄河故道,古丝绸之路的东延线上,因草随水长,人依草生,早在新石器时期,境内已有氏族部落存在。公元606年(隋大业二年)始称莘县,而后隶属迭经更变,直到1964年基本形成今天的莘县版图。

古老的地名语词文化

莘县的地名语词鲜明地揭示了境内地形特征,形象地展现着莘县黄河故道的地理景观文化。

从莘县的地名资料来看,早在战国时期业已形成的地名流传至今有15条,如马陵、道口等。这些地名多半是依地物地貌特征命名的。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地名一般不易沿袭,她们之所以能够沿袭下来是因为在她们身上曾经发生过重大的历史事件。就马陵道来说,是战国时期脍炙人口的齐国军师孙殡逼杀魏国将军庞涓之地。

自秦至元代形成的地名约有300多条。秦统一全国后,基层行政单位设有乡、里、亭,如炉里、王亭等名称。汉代大兴地主庄园,在村庄周围修造围墙,以防卫所用称寨,如大王寨、百寨等,这些名称构成了莘县许多地名的通名。元代为了加强通讯联络,在主要交通要道上设驿站,凡十里设一铺,如十里铺、王铺等由此而得名。明清两代是莘县人口、村庄、地名猛增的时期,产生并沿用下来的地名多达一千多条。

深厚的历史文化

莘县的悠久历史和独特的地理景观,使文物古迹遍布全境,曾发生过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出现了许多知名人物,从而造就了莘县深厚的历史文化。

——莘县的文物古迹多而全。从上古时代到隋唐以后,各个时期多有遗存。如古城、古庙、古塔、古墓、古宅等一应俱全,且有些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古浮塔,亦名雁塔。建于唐贞元四年(公元788年),高七级,“宝塔朝烟”为原朝城县“八景之一”。塔今不存,古诗有载:“凌空七级竖云梯,孤柱擎天望眼迷。岚气葱笼连台斗,魁名取次雁塔题”。舍利塔,位于原朝城县兴国寺(今舍利寺粮所)院内。塔与寺均建于金代。塔基占地250平方米,高50米,塔中有大小石匣,分别装有佛骨和舍利子;塔北有殿房数十间,寺外庙田上万亩。清康熙年间塔已半毁。至四十年代塔与寺均毁。据考,该寺原为一方名刹,僧众达数百人,影响方圆数百里。清朝郎中阳谷柴世需赋有舍利塔诗,“浮屠特地起,千载镇东州。立马一登眺,郊原万里秋”。

——历史事件。莘县地近中原,历史上沟壑纵横,物产丰富,交通便利,为兵家王侯“逐鹿”、“问鼎”必争之地,发生在中原地带的重大战事,境内或作主战场,或被裹挟其中。战国时期的孙膑与庞涓马陵之战,三国时期曹操、臧洪等东武阳(今朝城)之战,都发生在这里。位于莘县南端、金堤脚下,大张家镇马陵村和樱桃园镇道口村之间,为战国时期齐魏马陵之战遗址。1941年1月8日,杨勇指挥的一一五师教三旅一部,在郓城北部的潘溪渡全歼日军一个加强中队。解放战争时期,莘县是解放军可靠后方的一部分,是刘邓大军强渡黄河的前进基地,为革命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历史人物。莘县钟灵毓秀,民朴风淳,物化天宝,人杰地灵,人才辈出,载入史册的历史人物就有32人。著名回民支队司令员马本斋,近期的张海迪,孔繁森等,为莘县人民和中国人民树立了良好的学习榜样。这些出生在莘县、生活工作在莘县的古今人物为谱写莘县的历史而昭垂于世,为彰显莘县的传统地名文化而流芳千古。

——历史典故。莘县的历史典故频多。十字坡,位于县境南端、金堤脚下,传说系《水浒传》中菜园子张青和孙二娘夫妇开店结交江湖好汉的地方。张青营,位于樱桃园镇东南金堤河畔、十字坡东侧,传说即《水浒传》人物张青的家和孙二娘的婆家(孙二娘的娘家在樱桃园)。张青营一带至今盛传着张青和孙二娘的动人故事。为维护张孙夫妇的英雄形象,此地一直不准演唱《武松打店》。

莘县丰富的民俗文化

莘县地处黄河故道,因地瘠民穷,人民养成了吃苦耐劳、崇尚节俭、忠厚朴实、讲究实惠的习俗。饮食上,人们以玉米、高梁、小麦、地瓜及豆类为主粮,穷苦百姓往往半年糠菜半年粮,甚至农闲时三餐改为两顿粥,南部农村多吃地瓜掺榆树皮面做的铪铬,俗称“拉拉鱼”。衣着上,莘县居民习惯上穿宽肥衣服,多用羊肚子手巾(毛巾)包头。部分中老年人或腿有寒疾的男子穿有裤腿而无裤裆的“叉裤”。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全县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生活水平蒸蒸日上,同时传统的衣、食、住、行等习俗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但仍有一些习俗保留延续下来。

杨士国(2014-11-07)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