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九)天津杂谈之天津建筑——天津五大道

家乡区县: 天津滨海新区

                                                 天津五大道

     五大道在天津中心城区的南部,东、西向并列着以中国西南名城重庆、大理、常德﹑睦南及马场为名的五条街道。天津人把它称作“五大道”。五大道地区拥有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建成的具有不同国家建筑风格的花园式房屋2000多所,建筑面积达到100多万平方米。其中最具典型的300余幢风貌建筑中,英式建筑89所、意式建筑41所、法式建筑6所、德式建筑4所、西班牙建筑3所、还有众多的文艺复兴式建筑、古典主义建筑、折衷主义建筑、巴洛克式建筑、庭院式建筑以及中西合璧式建筑等[1] ,被称为万国建筑博览苑。2011年,被天津市规划局确定为五大道历史文化街区。

     天津最早的小洋楼住宅,多为开辟租界的洋人们居住。那时五大道地区还是一片水洼苇荡。洋人们的住宅挨着办公区,靠近解放路一带,还有一些在河北原意大利租界的马可波罗广场周围。进入20世纪后,由于时势变化,天津在中国的位置变得极为特殊与重要。一方面社会与朝政更迭变幻,租界成了政治的避风港;另一方面天津得地理,交通与海关之利,充满了商机。这一带成了天津名符其实的富人区。

     19世纪末20世纪初,五大道地区原是天津城南一片坑洼塘淀。在这片荒芜的土地上,散落着一些窝棚式的简陋民居,当时有“二十间房”、“六十间房”、“八十间房”等似是而非的地名,后划为英租界。1860年12月17日天津英租界开辟,五大道地区被划为英租界。1911年辛亥革命后,许多清朝皇亲国戚、遗老遗少从北京来到天津租界寓居;另外许多富贾巨商、各界名流、红角、北洋政府时期的要人也曾在此留下过足迹。一些北洋政府内阁包括总统、总理、总长、督军、省长、市长等各界名流人士百余人下野后在此寓居,力图东山再起。五大道成为“国中之国”是因为社会与朝政更迭变幻,租界成了政治的避风港,而且天津得地理、交通与海关之利,充满了商机。
      五大道地区,作为天津租界市政园林和民居建筑的典型代表而别具特色———第一,它形成了姿态万千的西式建筑群体景观;第二,建筑的私密性构成了深幽寂静的街市风格;第三,近代许多政客买办、达官显贵居于此。

嵬嵬(2014-11-07)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