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南乡间集市上,常见这样的卖油糕的摊点:一对夫妻----以上了年纪者居多,一个守着案板包,一个守着油锅炸,旁边还得围成一群人,也以上了年纪的居多,守着油糕摊子,等着新炸出的油糕吃。
炸油糕的面是早就和好了的,和的时候,干面粉得先用开水烫。一大盆面,一小盆滚烫的开水端在手里,摇晃着均匀地洒在面上边,然后用筷子搅,搅成面丝丝,这才下手去和。烫出来的面软如泥浆,又粘,糖稀一样粘得满手都是,得费半天劲才能做到老人们要求的“三光”,即面光盆光手光。面用开水烫过,油糕下到锅里炸的时候才不会开裂,更不会“炸锅”,吃起来软而韧,是炸油糕时必不可免的第一道工序。
光有面是不行的,吃到嘴里寡淡无味,得加点配料才行。常加的是红薯。挑红皮的红薯洗净蒸熟,剥了皮,捣成糊状,和到面里头,吃起来就有了红薯的甜香。面呢,也不止是白面,还有人用软黍子面。黍子面本身就粘,烫起来不需要太热的水,操作似乎简单一些。近年来黍子在晋南的原野上差不多已经绝迹,黍面油糕也成了稀罕物。
油糕馅儿做起来就简单多了,也就是白糖,或者红糖,拌上面粉,搅匀就成。
我比较喜欢看的是包油糕。手上抹一层油,盆里挖一小块面,一团,一拍,一个油糕皮就做成了,圆圆地托在左手心里,右手舀一勺馅儿过来,倒在皮儿上,右手大拇指跟食指把皮儿的四周聚拢过来,轻轻一捏,多出来的皮儿就被捏断了,扔掉了。包好的油糕放在手心里,两个手颠倒着拍几下,面就天衣无缝地粘在一起,轻轻滑进滚开的油锅里,一分钟的功夫,圆鼓鼓金灿灿地浮起在锅面上,散发出诱人的甜香。
炸油糕这种乡间美食也是我家乡美食的代表了。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