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师公舞是壮族梅山教派的民间祭祀舞蹈,流传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壮族师公舞历史悠久,舞蹈语汇比较丰富民族特色浓郁,2008年正式申报广西壮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
师公舞是南宁一带很为流行的一种民间舞蹈,它源于原始巫舞,是一种古老的宗教祭视舞蹈,原属道教的梅山教派,也是古代“尸”“傩”舞在南宁的发展。
南宁是师公舞流行地区之一。常以平话伴唱,故又称“平话师公”,师公乐舞有外坛和内坛之分。内坛师公多与道公结合,有文、武两科,主要用于唱赞神圣、祖庙、土地等祭祀活动,有“鲁班架桥舞”、“功曹舞”、“打草舞”,还有落走渡朝、金花、银花仙女舞等。外坛师公舞多反映农民劳动生产的过程。有“雷舞”,反映当地祝愿与寄托一年风调雨顺,农事顺利,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的美好生活的愿望。还有“使牛舞”,男、女“打草舞”及歌舞、戏剧综合的“八娘过渡”、“送鸡米”等等。道公即道教门徒,他们尊张道陵为天师,南宁道公自称梅山派,各自为体,自愿组合,大抵是一个小范围(几个村)结成一班,每班五至七人,其中有一个道公头或师父,其活动也多限于较小的范围内,形成一个小型的、不大稳定的宗教团体。有道事时就集中做道,无道事时则各自在家人事生产劳动。道公有道经,多用古壮字和汉字写成,世代相传。其经为七言和五言上下句排歌式,腰脚韵,多用方言土语诵唱。
它有南北之分,南派舞蹈性强,除有念唱外,穿插大量单 、双人和集体舞 ,如罗伞舞 、明灯舞 、筛米舞、法器舞等。结束时由伴奏 、伴唱和舞蹈的师公们一起舞蹈,名为踩罡。北派师公舞以演说诸神故事为主,有较规范完整的套路、程式,表演时戴面具,扮演不同神祇。在打击乐器的伴奏下,每位神都即兴跳一段舞表示降临,然后演唱该神的故事,唱完再跳一段舞,直至所有神都进行一遍。这些神有的是传说中的英雄,有的则是自然神,如日、月、星、云、雨等。
各民族对师公舞有不同的叫法,表演的内容也不尽相同。
壮族
师公舞叫“跳岭头”“调筛”,舞蹈内容有“四帅”“五雷”“莫一大王”,以及表现给人间送子赐福的“天公和地母”。
风格
师公舞属荆楚风舞蹈,壮族叫“师公舞”,汉族叫“跳神”。是在荆楚文化传统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成的舞蹈,流行于柳州市郊区和县属(柳城县、柳江县)的帽和村、黄村、洛满、福塘、成团、三都、百朋、里雍、穿山、进德、思屯等地乡村。这是一种沿于古傩,以巫扮神,以舞降神为特征的民间祭祀舞蹈。祭祀中由师公(巫师)戴木制面具扮神表演,因表演者为师公,故称为“师公舞”。这种舞蹈形式约于秦始皇统一岭南后即传入广西桂北地区,唐代之后传至桂中地区。楚巫传入柳州地区后,与壮族先民的原始巫术、民歌、舞蹈、叙事长诗和民间故事相结合,后又在道教的影响下形成自己的宗教组织——梅山教,奉三元(唐道相、葛定志、周护正)为祖师,移植道教正益派的斋醮仪式和科仪法事,专为民间符籇祈禳、酬神还愿。
师公舞的舞目有三元舞、天师舞、功曹舞、梁吴舞、雷神舞、白马舞、盘古舞、鲁班舞、土地舞等数十种。“跳神”舞蹈都有固定的表演程式和基本动作,舞姿比较丰富,最有代表性的舞蹈形式是独舞,由一个师公戴上某一个神的道具,手执简笏或刀、剑、斧、凿、扇子、绸带等道具,在神台前向东、南、西、北、中五方作舞,舞中伴有师公舞演唱神的身世功德。“师公舞”的主要律动特征是膝部的颤、腕部的转、肩部的绕、胯部的扭和上身的晃,富有壮族舞蹈特有风格.
风格特色
由于各地师公舞均有相对统一的祭祀内容和基本相同的服饰道具,因而在表演上形成了一定的规律和风格特色。一般来讲师公舞的风格古朴淳厚,动作沉稳健壮,其基本要求是:“马”要矮(艺人称前点步、蹲裆步、正步蹲为马步、要求马步蹲得越矮越好)、身要摆,胯要扭、膝要颤。舞蹈时,经常在一个强烈的鼓点上突然吐气屈膝,身体随之反复摆动,腿部动作丰富多样,既有特点,又富于韵味。 师公舞一般都用蜂鼓、扁鼓、锣、镲等打击乐器伴奏,其中蜂鼓起主导作用,蜂鼓因形似黄蜂而得名,鼓身用陶土烧成,内空,一头大,一头小,均蒙以羊皮,小的一头用棍击打,鼓声清脆悦耳,另一端以手拍击,鼓声浑厚深沉,双手交替击打,变化多端。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