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江市位于广东省西南沿海,是1988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地级市,现辖阳春市(县级市)、阳东县、阳西县、江城区;阳江八景,起于何年,无从考证。阳江名胜景迹,盛传于清。鼍山春晓、龙水秋晴、王母仙踪、罗琴雅操、东山石塔、西浦渔歌、曲水流觞、碧桥玩月,这是阳江人认为正宗的版本。时代变迁,沧海桑田。各个时期的阳江八景因时而变,名称各异,有的逐渐流于荒废以致湮灭,同时又产生了新的景点,兴废更迭。
阳江八景的来历
编辑
阳江历代可供游览的名胜古迹甚多。据清代乾隆十一年(1746)庄大中主编和道光二年(1822) 李沄主编的两部《阳江县志》记载,阳江古时有著名的“八景”:鼍山春晓、龙水秋澄、王母仙踪、罗琴雅操、东山石塔、西浦渔歌、曲水流觞、碧桥玩月(都在今江城区境内)。这两部县志撰写的时间虽然相距76年,但“阳江八景”的名称却完全一致。由此可以断定,这八个景点是经过了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受到广大群众所公认的。[1]
2鼍山遥映一津红:鼍山春晓
编辑
阳江八景之首是“鼍山春晓”,又名“鼍山春树”。鼍山,位于现在的江城一小和县公安局旧址之后面,以山形似“鼍”而得名。阳江因有此山而名为鼍城,漠阳江亦因流经其西而名曰鼍江。此鼍山顶上,有南宋时所植的两棵木棉树,至明清时代,树姿巍峨,枝干挺拔,直插云霄,高达三四十米。树身苍劲雄伟,宽达数十围。
每年仲春二月,两棵木棉树鲜花盛开,花红似火,蕊黄如焰,英姿勃发。特别当朝阳升起之时,阳光与红花交相辉映,云霞尽赤,春满江城。最奇的是,相距三十里外的北津港口,海面上亦映照得一片通红。清人林乙莲有诗云:“木棉千古直撑空,花放年年送暖风。曾道火烧天二月,鼍山遥映一津红。”
几百年来,鼍山顶上的两棵红棉树,一直作为阳江的象征,群众亦视之为神树。可惜几十年前的一次暴雷轰击毁损了其中最大的一棵,而致两棵均被砍掉,“鼍山春晓”一景也就从此泯灭。[1]
3龙涛秋月烂如银:龙水秋澄
编辑
龙水秋澄,又名“龙涛秋月”,是阳江古八景的第二景。
江城北五公里处,有一条龙涛村,漠阳江流经其北。据《清一统志》记载:古时江水流至此处时,颇显汹涌澎湃之气势,水声哗啦直响,涌起堆堆雪白波涛,后浪紧推前浪,上下翻滚,把此处河床冲击成为深渊。仿若蛟龙腾跃其间,故“龙涛”村名由此而来。
这里两岸树影婆娑,远处烟树朦胧,画意诗情,景色怡人。特别是当中秋之夜,碧霄万里,皓月当空,皎洁的月光像水似的倾泻下来,给龙涛村这一段江面照耀得白晃晃一片晶莹。江水银波闪闪,有如蜿蜒白练。这时,天上又大又圆的月亮映照江心,天上江中,形成两轮明月,堪称奇绝!夜半之时,岸边神庙钟声传来,激响清越,更增诗意。民间还有着美丽的传说:当此秋月照临的静夜之时,江中“双石”即化为采莲小船一只,船中承载着仙女数名,各捧琵琶箫管,一边划船玩月,一边合奏吹弹。清风轻拂,仙袂飘飘,乐声起处,音韵悠扬。而两岸村舍,在月色水光的反照之中,光亮如同白昼,即使持针穿线也不感困难。所以还传说古时龙涛村民夜晚是靠月光照明的,不需购买灯油点灯。
南宋孝宗淳熙五年(1178)高中进士的阳江才子曾跃麟,曾就此景色吟诗一首曰:“龙涛滚滚饮双虹,凉月清秋万里风。映水桃花丹潋艳,缀林霜月玉玲珑。樵惊落雁催残照,渔傍浮鸥听晚钟。几度临秋耽野趣,无边诗思许谁同?”这是现存的咏赞阳江风景最早的一首诗。此后各个时期均有诗人的佳作传世,如 “龙涛秋月烂如银,泛棹前来特问津。万里清风千迭浪,空江何处觅重轮。”等等。[1]
4留得瑶池一片春:王母仙踪
编辑
阳江城东三里处原有一小山冈,约在鸳鸯湖以西,相传古时王母曾经到此处停留过,故名之曰“王母冈(或王母岗)”。
后来,人们就在山冈上建起了一座王母殿,周围种满果树花卉,成为一景。“王母冈”也因此而得名。王母殿前,刻有曾跃麟的一副对联曰:“翠竹影摇湘浦夜;碧桃香霭武陵春。”清人冯兰阶亦有一联:“不信瑶池嫌寂寞;爱从鼍海辟行宫。”前人还有不少咏赞的诗作,如“寻踪何必向瑶池,东郭墦间尚有之”;“仙凡隔绝路难通,王母缘何此驻踪”;“荒山有幸来仙驾,”等。
清道光十一年(1831),王母冈上建起了麻风院,从此游人不敢涉足。1934年夏,王母冈上庙宇被焚毁,“王母仙踪”久成陈迹。
5碧涧铮琮琴韵声:罗琴雅操
编辑
距离阳江城二十多公里的罗琴山,高448米。相传,晋朝尚书郎罗含曾携琴到此山漫游,因而得名。
罗琴山峰峦重叠,有百重岭之称。在南北岭之间一系列巨石自西北向东南垒叠而下。碧水清泉在岩石的裂缝中涌出,滔滔不绝地奔流直泻。岩石凸凹不平,泉水流经其间,与棱起之石急激撞击,水波腾跳,铮琮发声,音韵悠扬,有如琴鸣。“罗琴雅操”之名即由此而来。
流泉下面,有一方潭,四周巨石围绕,直径约20米,水深而清,名曰“龙潭”。龙潭上方的山岭有一石刻如琴形,另一石上刻有“捷如形响”四字。历代文人对此一景点题咏颇多。明代著名戏剧家、礼部主事汤显祖,于万历十九年(1591)被贬往广东徐闻县当典史,道经阳江,题罗琴诗中有云:“何得罗琴隐君子,海风吹绝夜弦清。”罗琴山顶有石像棋盘,传说古时有仙人在此处对弈。龙潭涧水下流入石河,解放后已于石河口筑水库,方圆十余里,集雨面积28公里。远望石河水库,水中山岭如海中孤岛,别有风光。
6健笔一枝撑碧汉:东山石塔
编辑
响,问谁携得月明多。”
古时“西浦渔歌”原址,正是现在阳江船厂和水上学校一带,而今楼台屋宇鳞次栉比,另是一番景象了。
8石泉且作流觞醉:曲水流觞
编辑
“曲水流觞”一景在北山上。
“觞”,是酒杯。古代文人雅集时,置酒杯于流动的泉水上,泉水流亦载酒杯漂流,当酒杯流至某一坐客之前,则罚客饮酒或罚赋诗填词以助兴。此举是从晋代王羲之兰亭修禊中学来的,谓之“曲水流觞”。
北山上不仅风景优美,且顶端还有一葫芦形巨石,可坐十余人,俗名“仙人石”。宋代州守王亘在此石面上凿环形沟渠,渠中每隔三尺又凿一大碗形的凹坎,统称为“流杯池”。当时文人游览北山时,多喜欢在此石上环坐,引山泉流入石面渠中,谓之“石泉”。再置酒杯于石泉上,激水使杯漂流,仿古代文人“曲水流觞”之雅兴,因而此景也就得此雅名。
流觞石南边的一巨石上,刻有诗二首。其一云:“古昔相传望海楼,谁知此地有蓬莱。流觞曲水裁成巧,瑶草琪花次第开。”由于北山上石刻众多,“曲水流觞”这一景点亦名为“北山泉石”。又因北山松竹幽森,树木苍翠,故亦有所谓“北山耸翠”景名。名称虽不同,实际均指北山这一地点。
9碧桥映眺一天秋:碧桥玩月
编辑
碧桥村,距离阳江城八公里左右。漠阳江西支流经该村附近。古时,横跨河面建有石桥一座,是一色青石板构筑,日光映照,翠绿发光,因名“碧桥”。碧桥村乃因此桥而得名。
碧桥桥头古木参天。每当夜晚明月升起,此处更是一片清凉寂静。碧桥青石,发出银光,宛如用银子铺成的桥。桥下河水本来清澄,清风吹来,河水闪著明亮的光波。桥上桥下,都如水晶体般剔透晶莹。使人如置身于奇异的童话般的世界。古时,不少人专程从城里雇船夜泊碧桥玩月。所以前人有诗赞曰:“碧天裁作一天横,小艇摇波泛月明。牛女迢迢看不厌,遥闻牧笛动幽情。”
然而,物换星移,昔时碧桥的原址在很早以前就已无从寻觅了。所谓碧桥之美景,即使在清代后期,也仅仅是存在于诗人的想象之中罢了。清代诗人林乙莲,因慕碧桥美景,专程雇舟夜傍碧桥村,想来一番寻古探幽,但大为失望,发出了“何处是”的询问。他写有《碧桥玩月》诗云:“一泓明月浸寒潮,凉夜乘舟傍碧桥。风景依稀何处是?也应携酒问渔樵!”另一诗人冯兰阶,也曾亲自到碧桥村寻访,同样失望地写下:“自昔碧桥风景好,可怜风景逐时新。只今唯有空中月,照尽当年玩月人!”
10八景的变迁
编辑时代变迁,沧海桑田,阳江八景有的逐渐流于荒废以致湮灭;同时又必然会产生新的景点。因此,《李志》中又提到“古志”记载的“阳江十二景”,增加了“金鸡古阁”、“石觉禅林”、“濂溪书院”、“太傅祠堂”等。
濂溪书院
“濂溪书院”即今第一市场旁的江城八小,书院街、近贤里均凭此书院而得名。但历史上这一院址经多次变动:南宋时始建于南恩州城北,后毁;元代又迁徙于州学之东,元末又毁;清康熙十三年(1674)始建于今址。由于院址多次迁移,景物难以确述。
太傅祠
“太傅祠”是纪念宋太傅张世杰而建。张世杰于南宋末年(1279)在海陵岛外海遇飓风殉国,葬于海陵平章山赤坎村。明弘治十二年(1499)阳江知县柯昌大封其墓,并建祠于墓前。前临碧海,每当潮汐,如千军呼啸万马奔腾,气势雄伟。但年久失修,墓祠渐遭摧圮,至“文革”期间已被彻底毁除。
金鸡古阁
“金鸡古阁”,原在城北数百步处,东接拱桥大道,前有小河半绕。阁中有一大石,刻有“金鸡古迹”四个大字。相传宋太祖开宝初年(968)有金鸡飞集此石上,三位异人跟从,坠水不见。后州人建阁于石侧,后来又在阁西建金鸡寺,寺前有联曰:“鸡迹辟开金粟界,溪光环照宝莲台。”古阁四周古木参天,阁前有榕树林,榕树荫下临水处遍布巨石,咏刻颇多。清林葆莹有诗云:“近郭须争树石奇,是何幽刹隔涟漪。过桥便觉红尘少,神祇奚嫌绿荫移。”“文革”期间,该阁已拆除改建为城西公社办公楼,今仅余一棵古榕,挂一木牌标志:“1612年种”。
石觉禅林
“石觉禅林”,即今石觉寺之处,唐代于此建有开元寺,后毁。明永乐二十一年(1423)才在原址上重建石觉寺,康熙三年(1664)建准提亭于放生池中,嘉庆二十二年(1817)建文昌宫和财神庙于寺旁,统称“石觉禅林”。隔江有顿砵山,上有明万历年间建的砖塔,当落日红光照映,塔上呈现一片红霞,因而群众又传颂“顿砵霞云”景,其实此景在旧县志中并无记载。砵山砖塔与石觉禅林隔江相望,两相辉映,塔影波光,风景秀丽,确有“游人乍觉入桃源”之感。十年动乱时期全毁,现寺院群体(除‘八角亭’为民国时期建筑外)均为八十年代以后重建,1984年重新开放。1986年,原阳江县人民政府公布为“阳江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石觉禅林
石觉禅林[2]
由于“碧桥玩月”一景已较早荒废,又由于“曲水流觞”与“东山石塔”同一地点,可合二为一,因此,近人所称阳江古八景,就把“金鸡古阁”和“石觉禅林”纳入其中了。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