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江八景2

家乡区县: 阳江市阳东县

西浦渔人唱晚歌:西浦渔歌
编辑

西浦,本应是整个西濑,但“西浦渔歌”则是指下濑一带。古时阳江城渔洲路和河对岸的下濑都是漠阳江冲积的沙洲,也是当时渔民集中生活的地方。每当夕阳西照,渔舟返航,渔民引吭高歌,此唱彼和。天光水色帆影渔歌,构成了一幅美妙的图景。
每晚的渔歌,总要唱至二更时分方止。当时河边沙洲长满榕树,树荫里结网的渔民女眷,也参加进这渔歌晚唱之中。所唱渔歌多属咸水歌,有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乡土气味。
“西浦渔歌”,最早时原名“渔洲晚唱”。后因渔洲这一边已建起了众多店铺,于是渔舟返航时便集中于西濑那边,故又改称为“西浦渔歌”。
历代文人对此一景点均有赞咏。清人林乙莲诗:“烟笼西浦夕阳过,信宿渔人唱晚多。掩映灯红迷蓼岸,隔江声杂采菱歌。”清人李春元诗:“潮来西浦听渔歌,乘兴江中拨棹过。夜半月高弦索响,问谁携得月明多。”
古时“西浦渔歌”原址,正是现在阳江船厂和水上学校一带,而今楼台屋宇鳞次栉比,另是一番景象了。
8石泉且作流觞醉:曲水流觞
编辑

“曲水流觞”一景在北山上。
“觞”,是酒杯。古代文人雅集时,置酒杯于流动的泉水上,泉水流亦载酒杯漂流,当酒杯流至某一坐客之前,则罚客饮酒或罚赋诗填词以助兴。此举是从晋代王羲之兰亭修禊中学来的,谓之“曲水流觞”。
北山上不仅风景优美,且顶端还有一葫芦形巨石,可坐十余人,俗名“仙人石”。宋代州守王亘在此石面上凿环形沟渠,渠中每隔三尺又凿一大碗形的凹坎,统称为“流杯池”。当时文人游览北山时,多喜欢在此石上环坐,引山泉流入石面渠中,谓之“石泉”。再置酒杯于石泉上,激水使杯漂流,仿古代文人“曲水流觞”之雅兴,因而此景也就得此雅名。
流觞石南边的一巨石上,刻有诗二首。其一云:“古昔相传望海楼,谁知此地有蓬莱。流觞曲水裁成巧,瑶草琪花次第开。”由于北山上石刻众多,“曲水流觞”这一景点亦名为“北山泉石”。又因北山松竹幽森,树木苍翠,故亦有所谓“北山耸翠”景名。名称虽不同,实际均指北山这一地点。
9碧桥映眺一天秋:碧桥玩月
编辑

碧桥村,距离阳江城八公里左右。漠阳江西支流经该村附近。古时,横跨河面建有石桥一座,是一色青石板构筑,日光映照,翠绿发光,因名“碧桥”。碧桥村乃因此桥而得名。
碧桥桥头古木参天。每当夜晚明月升起,此处更是一片清凉寂静。碧桥青石,发出银光,宛如用银子铺成的桥。桥下河水本来清澄,清风吹来,河水闪著明亮的光波。桥上桥下,都如水晶体般剔透晶莹。使人如置身于奇异的童话般的世界。古时,不少人专程从城里雇船夜泊碧桥玩月。所以前人有诗赞曰:“碧天裁作一天横,小艇摇波泛月明。牛女迢迢看不厌,遥闻牧笛动幽情。”
然而,物换星移,昔时碧桥的原址在很早以前就已无从寻觅了。所谓碧桥之美景,即使在清代后期,也仅仅是存在于诗人的想象之中罢了。清代诗人林乙莲,因慕碧桥美景,专程雇舟夜傍碧桥村,想来一番寻古探幽,但大为失望,发出了“何处是”的询问。他写有《碧桥玩月》诗云:“一泓明月浸寒潮,凉夜乘舟傍碧桥。风景依稀何处是?也应携酒问渔樵!”另一诗人冯兰阶,也曾亲自到碧桥村寻访,同样失望地写下:“自昔碧桥风景好,可怜风景逐时新。只今唯有空中月,照尽当年玩月人!”
10八景的变迁
编辑

时代变迁,沧海桑田,阳江八景有的逐渐流于荒废以致湮灭;同时又必然会产生新的景点。因此,《李志》中又提到“古志”记载的“阳江十二景”,增加了“金鸡古阁”、“石觉禅林”、“濂溪书院”、“太傅祠堂”等。
濂溪书院

“濂溪书院”即今第一市场旁的江城八小,书院街、近贤里均凭此书院而得名。但历史上这一院址经多次变动:南宋时始建于南恩州城北,后毁;元代又迁徙于州学之东,元末又毁;清康熙十三年(1674)始建于今址。由于院址多次迁移,景物难以确述。
太傅祠

“太傅祠”是纪念宋太傅张世杰而建。张世杰于南宋末年(1279)在海陵岛外海遇飓风殉国,葬于海陵平章山赤坎村。明弘治十二年(1499)阳江知县柯昌大封其墓,并建祠于墓前。前临碧海,每当潮汐,如千军呼啸万马奔腾,气势雄伟。但年久失修,墓祠渐遭摧圮,至“文革”期间已被彻底毁除。
金鸡古阁

“金鸡古阁”,原在城北数百步处,东接拱桥大道,前有小河半绕。阁中有一大石,刻有“金鸡古迹”四个大字。相传宋太祖开宝初年(968)有金鸡飞集此石上,三位异人跟从,坠水不见。后州人建阁于石侧,后来又在阁西建金鸡寺,寺前有联曰:“鸡迹辟开金粟界,溪光环照宝莲台。”古阁四周古木参天,阁前有榕树林,榕树荫下临水处遍布巨石,咏刻颇多。清林葆莹有诗云:“近郭须争树石奇,是何幽刹隔涟漪。过桥便觉红尘少,神祇奚嫌绿荫移。”“文革”期间,该阁已拆除改建为城西公社办公楼,今仅余一棵古榕,挂一木牌标志:“1612年种”。

(2014-11-07)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