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清民间艺术《手龙舞》
作者:李寿水 张善俊 时间:2006-5-15
《手龙舞》是流传于长清县平安店镇赵家营村的一种民间扮玩艺术。原有《绣球灯》、《手龙绣球舞》之称。
《手龙舞》道具有“龙”和“珠”(“珠”即绣球灯,因灯内燃烛透明、象征“珍珠”,所以称之为“珠”)。
“龙”:用竹批作骨架扎制,长约1米,外用白布裱糊,用蓝、绿色彩绘,贴金色鳞纹。腔内附有喷吐烟雾装置。
“珠”:亦用竹批扎制,直径30余厘米,分内外两层,外层架上系有数朵“套钱”花;内层用黄、红、绿绸裱糊,珠中装有灯烛。能旋转自如。
服饰:舞龙者,头饰白色镶红阔边包头巾,上身穿白色镶红阔边对襟褂,下着白色中式裤,腰系金黄阔边硬板带。舞珠者,头饰淡黄色镶淡绿色阔边包头巾,上身穿深黄色镶淡绿色阔边对襟褂,下身着淡黄色中式裤,腰系淡绿色镶金阔边硬板带。
表演:原为“一龙”(即一人双手舞双龙),“九珠”(亦即各双手持双珠)共10人组成演出。后来有所演变。
伴奏:以打击乐器鼓、手锣、大小镲、锣等配之,其基本锣鼓点是:
‖:仓仓仓仓×|仓仓××仓××:‖
“手龙舞”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岁月。根据赵营村老艺人、该舞的传授者杨宝善同志讲述,《绣球灯》源于北京,后在黄河北岸广泛流行。本世纪20年代,由济南市西郊小金庄传人长清县赵家营村。《绣球灯》曾在民国22年前兴盛一时,大都年年都玩;解放后,从1952年又开始着手排练,一直到1958年才正式玩,仅玩了3次。时间多是在正月十三至十七。
赵家营是个回民村,村民们为健身强体而历代尚武,村里建有武术团组织,因而他们在历次扮玩《手龙舞》时,在动作中融进了很多武术成分,如“二起脚”、“反扫堂”、“弓箭步”、“虚步”等,使《手龙舞》在动作、造型、构图等方面,形成了具有武术表演形式的独特风格,其造型稳健,姿态英武,步伐巧妙。
《手龙舞》的基本动作是:“珠”:二起子、抖珠、虚步、瓦子步、举珠、蹁腿跳、弓步晃珠、绕珠腾腿、穿掌蹦子、跨虎、碎步端珠、端珠跳、腾腿单跳左右转等。
“龙”:横错步。
“龙”、“珠”双人动作:弓步过顶、扫堂过顶等。
为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县文化局自1979年起,就专门组织力量,由县文化馆负责先后选派多名业务骨干,如:王友惠(舞蹈辅导员)、马新民(武功演员)、张文华(创作员),张密(美术员)、刘学强(音乐辅导员)等及平安店镇文化站刘传禄(文化站站长)同志,在市文化局社文科党兰、市舞协孙丽、市群众艺术馆郑金成、常虹等同志的配合、指导下,多次深入到赵营村走访调查,挖掘整理,加工提高,直到1990年历经12年的努力,终于使《手龙舞》这一民间优秀艺术得以升华,大放异彩,从前的《绣球灯》之称,由济南市文化局提议改名为现在的名称《手龙舞》,使其从原来一“龙”九“珠”街头巷尾的小型扮玩,逐渐发展成为二“龙”二十“珠”,四“龙”四十“珠”的广场(或舞台)大型舞蹈艺术表演。更显其阵容整齐,服饰庄重,画面恢宏,气势磅礴。
《手龙舞》程序由翻上、瓦步、脱皮、串麻花、四小圆、二中圆、一大圆、单桥、龙腾、走十字、龙换位、对珠、瓦步龙舟、波浪翻滚、翻身、双桥、戏珠、打囤、龙盘柱、龙摆尾(之字步)等画面组成。
在画面刻画上,着重表现了“龙”的灵巧、多变、英武、稳健的动态。通过“龙”时左时右、时起时伏穿插于“珠”之间翻腾滚跳的精彩表演以及对“扒皮”、“圆场”、“十字”、“龙舟”、“波浪翻滚”、“龙盘柱”、“龙摆尾”等画面的绚丽多彩的描绘,构成了一幅幅蛟龙戏珠、欢跃飞腾、波澜壮阔的生动场景。通过表演,从中充分表达了广大人民群众在节日期间喜庆丰收的欢乐气氛和满怀豪情;更加展示了华夏大地神龙腾飞的光辉意境和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及英雄气魄。
《手龙舞》的表演雄浑有力、洒脱豪放、多姿多彩、技艺高强,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地方色彩,历来为当地群众所喜爱,享有盛名。尤其自改革开放以来,为了欢庆新胜利,歌唱新生活,赵营村的村民们积极组织,开展活动和参加市、县、镇举办的新春民间艺术表演,并多次获奖。
为适应形势的需要,县文化局于1989年移植了《手龙舞》,组成了“四龙”“四十珠”44人表演的庞大队伍(起初以文化馆、剧团为主组织,文化馆馆长张世友具体负责。人员从局属各单位抽调,并吸收了县成人中专、县师范部分师生参加;1994年改由豫剧团本团人员为主组织),重新制作了“龙”、“珠”道具及其服饰、配器,并从北京空军培训部队购进了80枚红、黄、蓝电燃烟雾弹,投资2.88万元,对《手龙舞》进行了再加工提高,多次代表县及市、省参加上级有关部门组织的民间艺术表演活动,博得了省、市领导和广大群众的高度赞扬,长清《手龙舞》盛名远播,为市、县赢得了荣誉。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