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语(Hak-kâ-ngî),简称客语(Hak-ngî),在非正式场合又称客话、客家话等,在部分地区还称涯话、新民话、广东话(或土广东话)、怀远话、惠州话(广西等地)等,是汉藏语系下汉语族内一种声调语言。一般认为,客语在南宋便初步定型,而被定名为客家语是20世纪的事情。
客家语于200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义为一门语言(非方言)。尽管如此,语言学者对于该将其归属至汉语方言,抑或是当成一门语言仍有一定争论;特别是在中国国内,它被认为是汉语七大方言之一。
客家语主要集中分布在粤东、闽西、赣南,并被广泛使用于中国南方(含台湾),以及马来西亚等国一些华人社区。语言学术研究中,它以梅县话为代表[2] ,但现实中惠阳话影响较大;在台湾,则一般以四县腔为代表。
历史上,客家语曾是兰芳大统制共和国境内主要流通语言之一;曾是太平天国的“国语”,广泛用于其官方文书中。由于客家人传统地区长期处于封闭状态,客家语的传承曾一度依赖于不受外界干扰的封闭社会和口口相传的严厉祖训。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的封闭社会被快速的城市化瓦解,传承客家语的传统法则也在信息时代逐渐被抛弃,客家语因此成为世界上衰落最快的语言之一 。台湾地区曾于1988年发生了还我母语运动,后来逐步发展客家语现代媒体,使客家语得以在现代社会中继续传承。客语流行音乐的诞生和发展,公共生活领域(如广播电视、交通服务)语言服务的出现等,使客家语走出封闭,迈向现代化,融入了时代潮流。
客家语是汉族客家民系(包括粤东客家人、东江水源人、粤西-桂南涯人、四川广东人)的母语,分布区域非常广泛,遍及中国东南沿海、南部、西部等省份、香港新界北区、台湾、海外客家人移民地区(如毛里求斯、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等。)。但因为没有形成大规模的流行文化,客家语在中国北方的知名程度远不如粤语、闽南语高。
有人认为,客家人最早是随着古代几次战争和时局动荡时期的移民潮,从北方迁移到华南的。他们的祖先是从今河南省、山西省和陕西省迁移的司豫流民和秦雍流民,同时也带来了他们当时所在地语言的特色(至今与北方关中类方言和晋语有很多相似)。客家人祖辈原是中原汉族。而现代客家语中仍在使用的许多古汉语语音特点,包括同样也能在其他南方方言(语言)中找到的字尾辅音[-p][-t][-k],却在一些北方话中消失了。
由于客家人的迁移,客家语会受到客家先民迁移到地区的方言的影响。例如,在客家语、闽南语和粤语中能发现许多共用词汇。例如:香港新界原居民的围头话(属于粤语)之用语“掌牛”(看管牛只),与客家语之“掌牛”(zong ngiu)相同。
客家语在南宋时期便初步定型。其语音在继承古汉语的基础上,发生了有规律的音变。例如,中古汉语当中,“人”、“日”部的汉字声母(即日母),在今日普通话和大多数汉语方言里发为(r),IPA[ʐ],客家语则为(ng),IPA[ŋ]或[ȵ];“武”的中古汉语发音是[mvu],客家语则音变为[vu]。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