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盐道

家乡区县: 梅州市梅县区

作为盐业使用和生产历史悠久的国家,中国的盐产地不多,加之旧时的社会生产力水平不高,盐的产量一直较低。一直以来,中国产盐的主要来源靠海水。而中原迁至南方沿海的客家人,自然而然的和盐打上了交道。 百年前,广东缺粮,江西产粮,广东产盐,江西缺盐,粤赣两地客家人,用自己的脚步和肩膀,挥洒着汗水,写下了这段近200多公里长的盐粮贸易诗篇。 梅州市梅江区城北镇玉水古村西边,一段用石块和卵石铺成的盐商古道,绵延数公里,已历风雨400多年,见证了百年来担夫的艰辛;身负百斤重担,穿着破旧的草鞋,把古道的石板磨砺的无比光滑,现在依然保存完好地在那里,向人们讲述从它们身上压过的历史车轮。 在梅州较早的志书《程乡县志》和《清乾隆嘉应州志》中,都有盐税的记录:在1705年(康熙44年),任广东巡抚的范时崇(1663-1720)署兼理盐政,他明察暗访过后,发现按人口计盐税后走私、漏税的现象非常严重。于是追根溯源来到梅州,发现这些盐从水路到梅江、琴江、宁江后,分送到各地的盐仓,再由这些盐仓流散到江西一带。1708年(康熙47年)后,他将由人口派盐税收改为按斤两派盐税。 据记载,粤赣盐商古道的起点在潮汕地区,当地海盐走水路逆韩江而上,运至大埔三河坝后转从梅江而上,至梅县东山码头,由于彼时粤赣两地交通不便,大山横亘,水路不通,两省通商多走山路,货物由劳力肩挑肩负,挑盐大军悄然涌现,所以盐业的陆路则由挑夫肩挑北上,从玉水村经梅县大坪、平远石正进入江西流车、寻乌,至江西筠门岭后进会昌县城为终点,全程约230公里。 现今仍然有年近百旬的老人回忆上一辈挑盐的历史:那时,客家地区教育普及较好,男性多为读书人,少从事体力劳动;另外,梅州是侨乡,当时男性多结伴到南洋打工,只有妇女和老幼在家,为了维持生计,客家妇女就选择了挑盐这个副业。有些妇女挑盐上江西担了几十年,她们从梅州各地盐仓每人挑盐100斤左右,二三十人结伴而行,风雨无阻,沿着岖崎曲折的山道往江西方向慢慢前进,每天走30公里至40公里。为了安全,她们一般天亮便出发,下午4时便找沿途驿站歇息。 久而久之,挑盐成了许多客家人最大的副业,亦是一个家庭重要的收入来源。由于货币交易不发达,挑担者很少领工钱,大部分妇女选择要米。而挑一次盐,换回来的米够一家三口人煮粥喝一个星期。换回来的米,有人还会卖一部分,留下一部分家里煲粥。 当地还流传着这样一首山歌:“挑担阿妹苦难言,一步唔得一步前,挑得重来挑唔起,挑得轻来又没钱。”由于日晒雨淋兼重担压身,不少挑担者走着走着就突然倒地,从此再也没有起来。在路上,甚至市场上,都能看到一些尸体等待着家属前去埋葬,有些尸骨都没回故乡。 伴随交通逐渐完善,挑盐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走的人少了,路也就慢慢消失了。曾经深深印着客家妇女脚印的小道,被苔藓覆盖,渐渐沉睡…如今,在石块砌成的古道上两旁,沾满岁月痕迹的盐商当铺、驿站等虽只剩断壁残,却依稀可见当日的繁华。
huagn奇丑的蚊子(2014-11-07)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