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农村经济稳步发展。优化调整农业结构,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努力提高农业综合力,克服了禽流感和持续干旱的影响,促进了全县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农业产业化、集约化程度不断提高。农业龙头企业抗御风险能力增强,带动作用显著。
新兴县
新兴县
始终把工业作为发展全县经济的重中之重来抓,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壮大总量,提高质量,推动了全县工业发展走上快车道。不锈钢、果品加工、纺织服装、皮具、雨具、林产化工六大行业不断发展壮大,成为了我县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不锈钢制品业持续快速发展,全县拥有26家企业,年产值超
过30亿元。我县获得“中国不锈钢餐厨具之乡”称号。工业项目建设加快,企业增资扩产成效突出。工业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增强,产品竞争力得到提升。
加大第三产业发展力度,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势头,打响以温泉和禅文化为特色的旅游品牌,配套服务逐步跟上旅游发展需要,旅游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水台温泉、东成温泉、藏佛坑、神仙谷等旅游项目加紧开发。旅游环境日益改善,商贸、服务、房地产、通讯、信息和中介业等持续发展。
认真贯彻积极稳健的财政政策,各级财税部门依法治税,强化税收征管,积极培植和挖掘税源,严格依法理财,全县财政收入稳健增长。
进一步完善了县域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和县城总体规划修编。“启动民资,经营城市”成效显著,一批高档住宅小区迅速崛起。市政建设步伐加快,市政配套设施不断完善,城市经营管理水平提高。温氏大桥、翔顺二桥、老干服务中心、沿江路改造工程、环城西路改造工程、中山公园改造工程等一批市政建设项目全面竣工,进一步亮化、美化、绿化了城市环境。旧城区改造有序进行,“穿衣戴帽”工程进展顺利,县城框架进一步扩大,城市建设发展步伐加快。国土资源管理工作得到加强,土地开发整理复垦成效明显,实现耕地占补平衡,矿产资源管理秩序不断加强,全县首次公开挂牌出让采矿权取得成功,有形土地市场建设进一步规范化,经营性土地使用权出让全部入市公开交易。有形建筑市场也得到整顿和规范。环境保护工作不断加强。各级政府不断强化协调、服务和宏观管理,狠抓机关作风建设,整合优化服务环境。政府电子政务网站开通,电子政务平台建设进一步加强。县行政服务中心服务窗口拓展至24个,改善了行政服务和投资服务。
民民营经济成为全县经济的重要支柱。以温氏集团、马林凉果有限公司、东宝、多威实业有限公司等一批省级民营龙头企业,不断发展壮大。温氏集团在全省百强民营企业中荣列第八位。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改善,城乡居民生活质量提高,教育、交通、旅游、文化、休闲娱乐等消费持续增。
新兴县 - 特色经济
新兴县境内居民向以耕养为主,农业生产源远流长。民国初年,县内农业、手工业、商业有了较大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全县进行了大规模的经济建设,虽经历了一段曲折的路程,但仍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特别是1978年以后,贯彻改革开放的政策,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效益都有了新的突破和新的发展。在农业方面,形成了"以粮为主,农、林、牧、渔、工全面发展"的经济结构和产业布局,形成了初具规模的商品粮、肉鸡、肉猪、水产、蔬菜生产基地,农业由自然经济逐步向商品经济发展。工业方面,已形成不锈钢制品、食品加工、针织服装、实用机械、建材陶瓷五大支柱行业,工业从生产型、内向型向生产经营型和外向型转变。商业、服务业、旅游业等第三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民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有了显著的提高。
新兴县
新兴县
2000年,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全县人民以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五大和十五届五中全会精神,按照"加大力度抓改革,围绕'特'字创新优,龙头领奔致富路,整体推进上台阶"的工作思路,克服各种困难,使全县国民经济实现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综合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全县实现国内生产总值30.97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1.2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11.63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8.14亿元,全县人均国内生产总值7017元。经济结构继续向良好的方向调整,第一、二、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上年的37.6:36.6:25.8调整为36.2:37.5:26.3。所有制结构不断调整,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迅速,逐步形成了多种经济成分公平竞争,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