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溪名人轶事——朱德在花溪

家乡区县: 贵阳市花溪区

东风送暖百花开,流水悠悠曲折回。
公社公园新建好,长征战士赋归来。
这诗是开国十大元帅之首朱德来花溪视察后所赋。全诗淳厚质朴,琅琅上口,发自心田,描写了花溪美景、歌颂了花溪变化后,笔锋一转,画龙点睛般吟出“长征战士赋归来”,赋予了厚重深刻的历史感,自然也点明了他这次是重来贵阳花溪。真正是感叹无限,回味无穷。长征时期,朱德是中国工农红军总司令。1935年4月8日至9日,朱毛领导的红军军委纵队和一军团主力,由龙里进入花溪。在高坡休息后,兵分两路,直向惠水。至今高坡还留有红军当年写下的标语口号及漫画。
1960年,朱德在众多元帅、大将簇拥下,乘机直飞贵阳磊庄机场,然后由轿车接向花溪。花溪地区民间广泛流传着十大元帅、十大将军视察花溪的故事,就是由此而起。
之前,花溪区委领导就已接到电示:朱德委员长和夫人康克清要来视察花溪,要提前做好各方面准备。因此区委机关早就忙起来。当时老区委的房子是砖木结构三层楼,十分简陋。2月19日,区委调来十台缝纫机,加班加点赶制新窗帘和桌布,搞大扫除。全体工作人员忙了一通宵,时值三年自然灾害困难时期,宵夜就是每人一大碗稀饭。
早上八点车队已到,朱德手持拐杖下车,与康克清并排在前缓缓而行。斯年他已七十四岁高龄,脸上老人斑很深,却精神矍铄、步履稳健,拐杖并不助行,只是不时点击地下而已。据七十余岁的龙渊泉先生回忆,当时他还是工作人员,分配的任务是专门给首长倒茶水。看见不少首长面善,就是叫不出名字,只认出其中一个很高的是罗瑞卿。朱德当时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他坐下来听汇报,第一句话就问:“群众吃得饱吗?”浓重的四川口音震憾了在坐的每个人。之前,大家都期待着一代伟人讲出一番惊世骇俗、见地深刻的话,令自己终身受用。谁知是一句最普通、也是最切合当前实际的问话,大家顿时心里热呼呼的,热泪盈眶。区委书记卢义生、区长于毓芳忙不迭点头,说:“吃得饱、吃得饱。”
区委领导向朱德委员长一行汇报了全区人口情况、自然概况、生产自救和人民生活状况。朱德听得很专注,有时也会插问,问得很细,如社员总劳动力之中,男劳动力、女劳动力各多少?工分怎么算?全区耕地面积之中,田有多少,土有多少,谷子是多少,包谷是多少?农业机械化搞得怎么样?公社的福利事业搞得怎么样?
区委领导汇报完,朱德只简单讲了几句,主要精神是“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接着起身离开区委,去花溪公社大寨大队视察。
当时区妇联主任肖玉珍正在大寨蹲点,接到通知,早就在寨门口等候。当轿车开进寨子,大家兴奋地围上去。朱德和康克清下车后,微笑着与大家一一握手问好。然后参观了大寨的幼儿园,幼儿园小朋友都穿着别致的布依族新装,女孩子都戴着银项圈和绣花的兔耳小帽,为朱德表演了节目。朱德和康克清高兴地观看表演,又和小朋友们一起照了像;并和保育员龙秀华亲切交谈,龙秀华激动得连连点头。
在参观大寨集体食堂时,朱德仔细观看了传送机传送饭菜到桌的情况,说:“这个食堂不错嘛!自动送菜饭的食堂我还是头一次看到呢。”
他又细问食堂做的饭菜情况,认真听取主杂粮、干稀、瓜菜搭配情况。据肖玉珍回忆:“他们亲切问我叫什么名字,在哪个单位工作。我一一回答,康大姐兴奋地对朱德委员长说:她是花溪区的妇联副主任,1954年还在全国妇联召开的第一次农村工作会议上发了言。朱委员长听后鼓励我说:‘妇女工作是党委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党的助手。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以点带面,这是党的好传统,要好好发扬下去。’康大姐也说:‘你参加党委搞蹲点既搞了党的中心工作,又做了妇女工作,这样对自己才有提高。
参观大寨敬老院时,朱德也高兴地和布依老人们一起照了像。区委领导想送一点花溪土特产给朱德委员长和康大姐,那时青岩黄家玫瑰糖还在叫寸金糖,青岩镇送来一挑,区委立马派人挑到大寨给朱德,朱德摇着手说:“不能要,不能要。”后来推托不过才弯腰在箩筐里捧了一捧,说:“可以了,可以了,留给大家吃吧。”
中午,朱德在花溪西舍吃饭休息后,又游览了花溪公园。早春二月,天气晴朗而寒冷,他戴着黄呢军帽,穿着毛领呢军大衣,兴致勃勃地由西舍一路行来,流连缓行,累了,就在公园小路的石条凳上小憩,他的足迹遍布了公园各景点。他在西舍住了好几天,二月二十九日写下了《花溪》诗。临去贵阳,还和西舍全体工作人员合了影。在贵阳市他又吟下《上黔灵山》和《上东山》。在东山上望见绿水,他又想起花溪,因此三月二日写下的《上东山》中又吟出了花溪,诗云:“登峰直上画楼台,春色满城眼底开,四面青山围屋海,花溪绿水向东来”。

别居一格(2014-11-07)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