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悟名将徐海东

家乡区县: 孝感市大悟县

开国大将徐海东在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和抗日战争中,他指挥过无数战役、战斗,在敌众我寡、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常常出奇制胜,大量消灭敌人,壮大自己。毛泽东主席称赞他是“工人阶级的一面旗帜”,“对中国革命有大功的人”。敌人对他闻风丧胆,称他为“徐老虎”,蒋介石曾悬赏十万大洋买他的人头。他在创建和保卫鄂豫皖、鄂豫陕、陕甘革命根据地和开辟华北、华中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斗争中,建立了不朽的功勋。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和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曾经担任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中共第八、九届中央委员。徐海东将军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他的光辉业绩和优秀品质永远值得我们敬仰和学习。

1933年9月中旬,红二十五军由皖西向鄂东北转移。部队经过黄土岗公路线时,突遭敌21师拦截,部队被切断。徐海东将被敌人拦在路东的六个连和后勤人员召集起来带回皖西,与当地的红82师会合。皖西北道委决定将徐海东带来的部队编为红84师,与红82师合编为红二十八军,由徐海东任军长,郭述申任政委。
红二十八军旗帜一亮开,敌人就调集10个师近10万人“进剿”。此时道委书记、政委郭述申患重病,根据地党政军重担由徐海东一肩挑。面对强大的敌人,徐海东率领部队避开敌人主力,在根据地内外钻来钻去,有时绕到敌人的背后,重点打击敌人的地方武装,筹集给养物资,先后在商城、固始、霍丘等地的段集、吴桥、叶集一带歼灭大量的“民团”,搞到一批钱粮,解决了部队吃饭问题,并弄到六百多匹布,几千斤棉花,发给战士自己动手每人缝制了一套棉衣和裹腿,还将粮食接济了根据地部分特困户,更加密切了军民关系。
这时,指战员精神振奋,求战心切。徐海东又及时提出打仗的基本原则,即“打不了不打,打不胜不打。不打则已,要打就打歼灭战。”10月底,红84师转战到商城的红门,一举歼灭敌独立34旅一个团,俘一千余人,缴获长短枪八百多支,大衣七百多件。接着他们又在固始的枸杞岭、铁道冲消灭敌45师一个团及两个连。敌急调两个师又两个旅分四路围攻。红二十八军主动转移到古皮冲,遭遇敌独立第5旅及该县县长带领的“民团”。这是一支军力较弱的队伍。徐海东指挥红军抢占有利地形,以两个营正面阻击,主力转移到侧后,一个猛冲便把敌人冲散了,俘虏八百多人,缴获枪炮七百多件。战后,红军又主动转移。
红二十八军转移到南溪附近的葛藤山时,敌54师161旅两个团攻上来。徐海东令84师一个营阻击敌人,随即观察阵地周围环境和敌人的部署,命令82师两个营顺着一个突出的山梁向上运动,到达山顶后,只留一个排就地固守,其余的人顺着一条山沟隐蔽地撤下来。敌人只看到向上运动的红军,误以为那座山头是红军的主阵地,集中兵力、火力抢攻那座山头。徐海东则指挥四个营从东西两边迂回至敌人侧后,突然猛冲过去,激战仅个把小时,便将敌两个团大部分消灭(仅逃跑一个营),包括敌代师长兼旅长柳树春在内的官兵一千多人做了俘虏。
不到半年时间,红二十八军粉碎了敌人的“围剿”计划,部队扩大到三千二百多人,根据地扩大一倍以上。

战略转移 所向披靡

1934年11月,中央派程子华来鄂豫皖边区传达中央指示,命红二十五军以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名义长征。出发前,徐海东向省委建议由程子华任军长,自己改任副军长。省委采纳了他的建议。他改任副军长后,仍一如既往、兢兢业业工作。在长征途中,哪里危险他就出现在哪里。部队刚踏上征途,敌驻朱堂店一个师就尾追上来。徐亲自带两个团击退敌人。部队刚进入枣阳地盘,突遭敌一个师拦截,又是徐亲自带领前锋部队冲破敌阵,使部队安全通过。
11月26日,部队前锋到达河南方城县独树镇时,未料敌40军115旅和骑兵团已抢先到达,并趁红军立足未稳发起猛攻,情况十分危急。政委吴焕先举起大刀高呼:“共产党员跟我来!”带着部队冲上去同敌人展开了白刃格斗!当时担任后卫的徐海东听到前面枪响,立即率223团跑步冲上前线投入战斗,终于共同打退了敌人,并趁黑夜下大雨的时机,绕道穿过许(昌)南(阳)公路,进入伏牛山区。
12月9日,部队进抵陕西洛南县庾家河(今属丹阳县)。10日上午,省委开会,确定将鄂豫皖省委改为鄂豫陕省委,并讨论创建根据地的问题。会议尚未开完,敌60师从鸡头关方向向红二十五军突然发起进攻,其360团已抢占东山坳口有利地形。省委立即停止开会组织反击。徐海东迅速带领223团夺回了东山坳口,224团、225团亦跑步抢占坳口南北两侧高地,三个团互相配合,打退了敌人的进攻。但是,敌人又有两个团增援上来进行反扑。战斗从上午9点打到黄昏,最终将敌人打垮,共毙伤敌三百多人。
是役,红军损失也很大。全军伤亡一百余人,军长程子华负重伤,副军长徐海东被一颗子弹从左眼下面打进去,从左耳下部后颈穿出,险些丢了性命。他从战场上被抬下来后,昏迷了四天四夜,到第五天醒过来时,发现左耳已失去听力。
战后,围追堵截红二十五军的敌人全部退回河南,红二十五军胜利完成了第一阶段战略转移任务。省委决定抓紧时机,发动群众,扩大党和红军的政治影响。红二十五军以大回旋动作南下郧西,北返洛南,东入卢氏,西转蓝田,横扫一批“民团”,为建立根据地创造了条件。
1935年1月,蒋介石调集四个旅加一个团“进剿”红二十五军。2月1日,红二十五军歼敌一个多营,战后主力转移至葛牌镇。5日,敌126旅两个团追来对红军发起猛攻。红二十五军反击很不顺利。政委吴焕先忙派人把重伤未愈的徐海东接上战场指挥。徐听了作战部署介绍,观察了敌情后,派出一个营向敌侧后冲杀,同时加强正面反击,敌人腹背挨打,阵势大乱,很快被歼两个多营,其余溃逃。战斗结束后,有位战士风趣地说,我们徐副军长的心里像是藏有兵书万卷,他一上阵指挥,敌人就跑不脱啦!

 

 

一颗红心 永志不移

徐海东将军不单会指挥打仗,还注重做人。邓小平曾称赞他“对党是一颗红心”。 “黄麻起义”时,他领导的农民自卫队全部编入鄂东军,命他一人重返家乡另起“炉灶”,他二话没说,回到黄陂,重新组织起游击队。1931年春,他担任红4军38团团长,作战负重伤离队治疗,伤愈后归队时团长、政委均已配齐,他便自荐当副团长。1934年10月,红二十五军长征前他已是威名远播的军长,为了尊敬中央派来的同志,他主动提议由程子华任军长,自己改任副军长。无论担任什么职务,他都忠于职守,维护领导班子团结,出色地完成任务。
徐海东将军自觉坚持“个人服从组织,小局服从大局”的原则,从来不搞本位主义、山头主义。1935年7月,红二十五军在陕南从报纸上得到一、四方面军会师川西北并继续北上的消息后,徐海东力主红二十五军西进,理由是:这样可以牵制敌人力量,保证主力红军顺利北上。他说只要能减轻敌人对主力红军的压力,即使我们这三千多人全部牺牲,也是光荣的。他的意见得到大家的一致赞同。
1935年10月的一天,徐海东派出的侦察员回来报告:中央红军已到陕北西峰镇。他马上把供给部长查国桢找来,问:“我们手上还有多少钱?”查部长答:“10,000元边币。”他说:“中央红军刚到,困难肯定比我们多。我们要勒紧裤带,多为中央红军解决困难。”“这10,000元,都送去,一点不留!”
11月3日,他又专门召开会议,动员全军上下节衣缩食,从人员上、物资上支援中央红军。会议决定:每个连队抽出三挺机枪和部分其他枪支弹药;经理部、卫生部抽出部分衣物、卫生用品,连同劳山战役和榆林桥战斗中入伍的新战士,一起调拨给中央红军。为保证质量,还规定三不准:不准送有缺损零件的枪支,不准送变了质的药品,不准送破、脏衣服。军团成立督察组检查督促落实。
11月下旬直罗镇战役结束第二天,毛主席写信向红十五军团借2,500元钱。徐海东当即从军团筹集到的7,000元军费中拿出5,000元交给中央。后来彭德怀司令员见到徐海东,说:“那些钱真是雪中送炭,应多多感谢你这位财神爷!”徐海东腼腆地说:“这是应该的,只是数量太少!”
红十五军团与中央红军会师后,他主动要求中央派干部加强军团的各级领导。对新派来的同志,他都一视同仁,一样关心、爱护和帮助,使新老同志亲密无间,积极工作。

谦虚谨慎 清廉如水

徐海东将军的家族为革命作出了巨大牺牲,先后有17人惨遭国民党杀害,但他一生谨慎,居功不傲。1955年授军衔时,他认为自己长期患病,未能参加解放战争,授大将军衔太高,与自己的贡献不符,请中央领导重新考虑。但党中央、中央军委认为他的功绩,授大将军衔不高也不低,正合适,因此没有变动。
徐海东常说:“没有党,没有革命事业,我只不过是一个穷窑匠。”他官居高位,但在战场上哪里最危险,他就出现在哪里,曾先后九次负重伤,身上从头到脚留下了17处弹痕,可谓九死一生!他因劳累过度,肺部功能大部分丧失,心脏受了损伤,两腿的肌肉也逐渐萎缩。1947年到大连疗养,医生检查他的身体时,非常震惊,说如此严重的病情居然能活下来,真是奇迹!然而,他始终保持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坚持不懈地学习和忘我地工作。他说:“共产党员在停止呼吸前,不为党工作是耻辱。”
1954年,党中央号召老同志撰写回忆录。他知道后,坚持在病床上口述,请别人做记录、整理,先后发表了六篇革命回忆文章。1958年,病情稍有好转,他就主动到武钢、鄂钢调查访问,到革命老区看望老同志,在武汉召集老同志、老战友开座谈会,持续四十多天,直到心脏病复发。1960年,他又主动请缨,承担领导编写红二十五军战史的任务,嘱咐同志们“一定要写党,写毛主席,写人民,写集体,不要突出我个人。”1962年,战史初稿编成了,他也累得再次大吐血,病危九天。
徐海东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艰苦朴素,克己奉公,是公务人员学习的好榜样。1947年,他在大连疗养时,发现由老根据地转来的一批干部家属非常困难,就主动把自己的生活费分给大家用。建国初期,有的干部被资产阶级的糖衣炮弹打中,他对此深感不安。每逢有同志去看他,他必问:政治上犯错误没有?经济上有没有贪污?临别时还要嘱咐:“不要忘记今天的胜利来之不易,不能忘本!”他经常教导子女说:党和人民给我们这么优厚的待遇,我很惭愧!你们就更不应该享受了。孩子们谨记他的教诲,从来不搞特殊化。大女儿战争年代没有上过学,一直坚持在农村务农。
早在1955年,周总理就交代要给徐海东将军建一所房子,徐海东对承担这一任务的同志说:“国家正在搞建设,花钱的地方很多,我的房子暂时不用建,以后再说吧!”1960年周总理又提起这件事,还是被他推辞了。一年夏天,他去中南海开会,顺手把一把扇子摇回家了,回家后察觉这把扇子是公家的,急忙派人把扇子送了回去。他每次参加完会议,喝了公家的茶,总是放一角钱在杯子底下。这些事看起来很小,但体现了他公私分明、一尘不染的高风亮节。
1975年,叶剑英、邓小平排除干扰,给徐海东将军写了评语,肯定他对中国革命的重大贡献和忠于党、忠于人民的高尚品质,举行了骨灰移位仪式。1978年,党中央、中央军委又为他平反昭雪,推倒了强加在他头上的一切诬蔑之词。1979年1月20日,邓小平副主席主持追悼会,彻底为他恢复名誉。
徐海东将军的浩然正气,将与日月同辉,如山河永驻!

 

占占童鞋(2014-04-16)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