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旅游

家乡区县: 信阳市息县

在豫南大地,一个充满朝气和活力的山水名城迅速在周边

地市脱颖而出,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真情绽放。

把旅游业作为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抓手,率先发展,重点发展,信阳市旅游业在激烈的竞争中异军突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级生态示范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休闲城市”、“中国魅力城市”等殊荣相继获得,被《人民日报》、《河南日报》、人民网等主流媒体称之为风声水起的“信阳现象”。

很难让人相信这些耀眼的荣誉镶嵌在这个中部尚欠发达的城市——信阳。

理念之变促进发展方式转变

长期以来,信阳给人的印象就是老区、穷区、边区、农区。 曾几何时,陶醉于青山绿水,丰富的旅游资源以及便利的交通,捧着“金山”讨饭吃。曾几何时,留恋于老区、苏区的“红帽子”,枕着“荣誉”睡大觉。

也因于此,信阳有着最原始的生态,有着最绝佳的美景、有着最淳朴的民风。这山清水秀、景色宜人的原始生态在当今资源日益枯竭转型的关键时期显得尤为可贵。

信阳市委书记王铁说:“发展旅游业既能保护青山绿水,又能赢得金山银山,这是发展的必然选择。”

面对周边地市生态景区一个个的崛起,信阳旅游的出路在哪

1/7

里?在国家中部崛起战略中为城市谋定位,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争当重要支撑点,信阳的决策者们把目光瞄向了旅游发展的国际化。

基于此认识,在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中,信阳把发展文化旅游作为就业富民的根本途径,作为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举措,着力把文化旅游业培育成五大战略支柱产业之一。

“我们有8000多年农耕文明,5000年的豫楚淮河文化,1000多年的根亲文化,是鄂豫皖苏区首府所在地,森林覆盖率达到32.2%。信阳不缺国家级乃至世界级的旅游资源,缺的是挖掘的视角、创意的水平和开发的能力”。在信阳市政府副秘书长、市旅游局局长童光亮看来。

作为典型的农业大市、工业小市、财政穷市,发展不是一句空话,钱从哪里来。

“从大脑中来,从思路中来,找市场要商机。”信阳市委书记王铁的一句话开启了旅游业发展的大门。

用资源换资金,用诚意邀合作,用作风创事业,信阳旅游业风生水起。

信阳把旅游业发展的起跳板选在了鸡公山景区上,从全球遴选旅游策划公司,组建鸡公山文化旅游集团,山上核心景区整体打包与港中旅集团合作,让“有影响、有实力、有经验”的战略投资者管理、开发景区,很快形成了山上港中旅集团、山下上海文广集团、山后香港经纬集团的“三位一体”开发模式,致力

2/7

于打造中国国际山地旅游休闲度假目的地。

理念的改变,迸发了旅游企业的活力,一个个国内外知名企业踊跃进军信阳旅游,10多家景区成功改制,引进了上百亿元发展资金。

南湾湖茶岛,以茶文化为媒,演绎着茶、水与民歌的完美结合,一期工程完成投资1.2亿元,二期工程正在启动;

黄柏山景区,完成投资3亿多元,恢复重建了法眼寺、息影塔、李贽书院等人文景观,打造“大别山明珠”;

西九华山景区,在新怡和(中国)集团投资4个多亿的基础上,今年又投资6000万元建设长江河漂流项目;外出创业成功人士周红珠投资一个多亿建成了华阳湖景区;

汤泉池景区,按照国内一流的接待服务设施标准建设,投资4亿元推出了温泉度假和旅游地产等新型旅游产品;

信阳大地上,正在掀起新一轮的旅游开发热潮。用原省政协主席王全书的话说:“老区在‘变’,是在从内到外地变,从头到脚地变,日新月异的变,赏心悦目的变。‘变’得快让我们认不出来了。”

方式之变形成倒逼机制

事情回到2008年“五一”黄金周,信阳大小宾馆饭店出现爆满,旅游景区被挤爆,一床难求,一桌难找,游客乘兴而去,抱憾而归,旅游要素发展表现出极大地“不适应”。

市委书记王铁认为,“节假日旅游”之痛,正是信阳旅游高

3/7

速发展的软肋。因此,要把旅游规划纳入城市整体规划上,在旧城改造、景区建设、道路布局、配套设施等方面,都提前加入旅游元素、生态元素,更要符合游客和旅游发展的要求。吃、住、行、游、购、娱是一个整体,哪一样都不能“短腿”。

这种“不适应”,是市场给旅游要素的再配置,其实是一种“倒逼”机制,驱动土地、信息、资金等要素向旅游产业聚集,迫使旅游业提档升级。

南湾湖风景区过去总认为离市区近,只注重“门票经济”,占了很小的市场份额,入不敷出。前年 ,投资300多万元新建了南湾湖风情小吃一条街,效果很快凸显了出来,以“农家”为特色的餐饮迅速走红。今年,又与河南煤化集团签约建造万恒五星级酒店,向高端客源市场进发……

鸡公山风景区过去没有几辆旅游大巴,游客骤增后旅游车辆不足,一到旅游旺季只好到市信运集团租用车辆,结果钱都赚到别人的腰包。为此,今年新购置10辆中巴车和15辆电瓶车,逐步补齐要素短板。

转变扶持方式,以奖代补,对景区评A、饭店评星以及旅行社地接的“成果”纳入奖励的范围,对旅游产业开发给予土地、税收上的优惠。从2006年没有一家A级以上景区到2010年底发展到20家,国家森林公园3处,国家自然保护区3处,国家级水利风景区6处,星级饭店28家,旅行社48家。

据统计,信阳市在建的旅游项目35个,五星级酒店15家,

4/7

累计完成投资178亿元,港中旅、香港经纬、上文广、锦江之星、喜莱登等几十家国际投资集团成功落地。从整体上看,信阳逐步赢得了国际旅游市场份额和市场竞争力。

童光亮局长说,旅游要素提升不仅仅要动用行政手段,更重要的是利用市场手段调节,让市场去配置,优胜劣汰。

思路之变带来效益无限

以前,信阳旅游宣传推介各演各的戏,各吹各的调,单打独斗,形成不了合力,产生不了效应,形成不了统一的旅游品牌。没有了人气,也就缺乏开发的动力,旅游企业陷入了内循环,固步自封。

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审视旅游业,信阳市委、市政府做出了政府主导树形象、企业运作抓客户的科学决策,这是基于对市场经济特点的准确理解和把握。

“看红、看绿、看蓝天,品山、品水、品毛尖”旅游宣传形象很快出炉,并出现在央视黄金时段上,叫响了“山水信阳·休闲茶都”城市名片,政府率先把形象做出去了,让旅游企业来唱大戏。

基于资源的禀赋,信阳把客源市场首选在周边地市以及缺乏灵山秀水资源的城市群。

大蓬车队、推介会、联谊会、节目访谈、旅行社媒体实地踩线,在全市一盘棋“大旅游”运作格局下,全方位、多角度、宽领域、地毯式在主要客源地开展“零距离”推介。

余悦(2014-11-08)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