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民俗的传播与继承

家乡区县: 信阳市息县

这份信阳传统文化资料共七个部分。分别是:传统节日、传统礼仪、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历史名人、信阳饮食习俗、信阳茶文化、 姓氏文化。

一、传统节日

  春节,节时为农历正月初一,又称元旦节。现代人们多于春节期间给长辈拜年。

上元节,节时为农历正月十五日,又称元宵节。息县人自古以来对此特别重视,故有“十五大似年”之说。人们习惯于天不黑就吃“午饭”。吃节饭就标志着过节,故有“早十五,晚年下”之俗。社会上众人欢度元宵节是从当天夜晚举行,其形式有门前挂灯笼;大集镇放焰火,举行灯展,玩龙舞狮,偏僻村庄儿童提灯笼相聚玩耍等,前后三天,往往玩至深夜方散。现于正月十六日,接姑娘回娘家颇有盛行。

中和节在农历二月二,俗称龙抬头。此时正值惊蛰前后,春归大地,万物复苏,蛰伏在泥土或洞穴中的昆虫蛇兽将从冬眠中醒来,传说中的龙也从沉睡中醒来,故名龙抬头。古时龙是神圣的象征,所以就借龙来驱逐害虫。明代曾流行熏虫儿,二月二这天人们要把元旦祭祀余下的饼,用油煎,以此熏床和炕,叫熏虫儿。在农村,老百姓用草木灰蜿蜒围宅一圈,再入院内绕水缸一圈,中引龙回。有趣的是,这天的饮食也多以龙为名。吃水饺叫吃龙耳,吃春饼中吃龙鳞,吃面条叫吃龙须,现在的“龙须面”大概就是由此得名的。小孩这天剃头理发,叫“剃龙头”。妇女在这天还不动针线,据说是为了避免伤龙眼。也还有以蜡烛照房子墙壁,有“二月二,照房梁,蝎子蜈蚣无处藏”之语。不过这个节日现已被人们遗忘了,但吃春饼等习俗至今还有。

  清明节,节时在农历三月初,公历4月5日前后,是扫墓祭祖的日子,也是春耕农时季节,稻区开始[泡稻种。各家各户门口插几条嫩柳枝,头带柳叶的风俗。

  端午节,节时农历五月五日,又称端午节。过端阳节的意义,是纪念屈原。是指家家户户用糯米,竹裤叶包三角行粽子,门头插艾,点燃菖薄驱毒虫,饮雄黄酒。

乞节,节时在农历七月七。传说为牛郎、织女相会日期,是日夜晚姑娘们遥看牛郎、织女星,暗暗祝愿祈祷,希望能选配理想伴侣。少男少女,于是日夜嘴咬丝瓜根,能听到牛朗和织女说话,实为无稽之谈。

农历七月初七夜,称“七夕”,是传说中牛郎织女每年相会的日子。是夕,陈瓜果子于庭中,女孩子结彩缕,穿七孔针。据说先穿完者为巧。“乞巧节”,又由于多是女孩子参加,故称“少女节”。

中元节在农历的七月十五。是传说中地官的生日,所以又称“鬼节”。佛教徒这天要设“盂兰盆”,施斋供僧,举行诵经法会以及水陆道场、放河灯等宗教活动。中国大约是在梁武帝时(六世纪上半叶)始设“盂兰盆斋”的。现在,设“盂兰盆”的在民间少见,但放河灯的习俗却仍在一些地区流传下来。

  中秋节,节时在农历八月十五日,八月十五日为三秋恰半,金风荐爽,瓜果成熟,丹桂飘香,秋收到仓,银蟾满光,是赏月的良好机会。过此节源于传统习惯,以佳节庆祝一年来辛勤劳动获得的丰收成果。是日夜,举家团圆,吃月饼,鲜果,焦馍,赏明月,喝佳酿,趁月光到田野“摸秋”。

  重阳节,节时在农历九月九日,古代过此节形式有登高泛萸,酿菊花酒,作糕点敬老师,逆女忏悔等。

  腊八节,节时在农历十二月八日,家家做“腊八粥”(糯米、红枣、莲子、豆类、糖等煮制而成)吃。腊八又是出嫁迎娶的好日子。

  小年,节时在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过小年主要是为了祭灶神,为其送行。据民间习惯认为,灶神是上天派驻到各家各户主持小神,一年一度于小年夜晚回到天堂,向玉黄大帝汇报民间情况,并领受第二年的旨意,于大年夜晚返回驻家。各家是日杀掉启明老公鸡,给灶神当马骑,更换新灶历,烧掉旧历,寓意迎接美好的新年,制作米糖,摆酒菜,让灶神“上天言好事,下地保平安”。待到天黑时,焚香烧纸,鞭炮齐鸣,把灶神送上天。送走灶神,举家入席,欢度小年。到大年夜晚,少不了烧香放鞭炮迎接灶神一举,此俗民众对此颇为重视。

  大年,年时在农历十二月三十日(或二十九日),又称除夕。过大年为一年中最为隆重的节日。进入腊月就开始准备过年的吃穿用物,谓为“办年货”,将室内外打扫一新,寓有“除旧岁”之意。城镇各家店铺货物齐全,堆摊垒架,供顾客挑选,农民将农副、土特产品带到集市销售,再买回所需年货,呈现购销两旺的繁荣景象,使新年气氛更加浓厚。临近过年,于二十七、八日,开始以清油炸鱼肉鸡等,称为“过油”。年三伞(或二十九)早上,开始换挑符,贴门神(春联),更换中堂和神祖牌位。也有穷家于二十八就把门神贴上,故有“二十八,贴花花”民谚。早贴门神的含义是拒讨帐上门,民俗中有“门神贴上门,要帐不进门”之戒规。年三十晚上设香案列猪头(或大块刀肉)、酒肴、果品,焚香烧纸放鞭炮,举家以辈次,年岁大小跪垫叩拜。然后,合家吃过年团圆饭,年饭是尽其所有,以丰盛为好。饭后撤席,家长端坐堂屋中上方,晚辈依次叩头,向老人“辞岁”,老人赏赐“压岁钱”。除夕夜晚通宵达旦不眠,称为“守岁”(或称为守皮袄)。五炉香后,家长到屋外门前,烧纸焚香放鞭炮,为“接年“(迎财神)。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农历传统节日,由原来以封建迷信为主要内容的形式,逐渐转变为家人团聚,吃顿丰盛的酒宴,亲朋互访,设宴招待,以示对节日的庆祝,但有许多老年人,仍有敬神祭祖活动,多不公开举行。除农历传统节日外,以公历命名的新节日,逐渐为人们所重视。元月1日为元旦节。3月8日为妇女节,3月12日为植树节,5月1日为国际劳动节,5月4日为青年节,6月1日为儿童节,7月1日为中国共产党纪念日,8月1日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节,9月10日为教师节,10月1日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节,届时,政府或单位组织集体庆祝活动。

余悦(2014-11-08)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