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
平时饮食 明、清、民国年间,一般农户正常年景一日三参,两稀一干。麦收时,青甸洼地区一日4顿饭,早、晚在家用饭,中午、下午在田间用饭。午饭多为馒头、烙饼、水饭、大葱蘸酱等,谓之“帖晌饭”。麦收后,青甸洼、太河洼一带农户家家磨炒面,阴天下雨,做饭困难时,全家人以炒面为主食。至今仍有部分农户喜食炒面。夏季,县内大部分地区习惯吃凉饭:压饸饹、做凉格豆汤、过水面、水饭。这一习俗流传至今。冬季,一般农户一天两顿饭,进入腊月,中等以上农户淘米磨面,蒸饽饽、年糕。正月十五前,以t饽饽为主食。过去农户所食蔬菜品种单调,从秋末到春天主要吃白菜。宴席也有白菜上桌,明曰“佛手肉”。春季,家家煮豆做酱,秋季户户腌咸菜。
宴席 宴席有八八席(俗称八碟八碗)、四四席、大四四席、小四四席。赴席时,客人长者坐上座,隔辈不同席,男女不同席。席间待客,有“七茶八饭十成酒”之说,即给客人倒茶要七成满,盛饭要八成满,到酒要是十成满,甚至酒满外溢,才算尊敬,且“主不喝,客不饮”,这些风俗,80年代大部分仍然保留。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