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再芬[1],出生于1968年3月20号(农历2月22日),祖籍安徽潜山,中国著名黄梅戏表演艺术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安徽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国家一级演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韩再芬现任安庆再芬黄梅艺术剧院院长、安徽韩再芬黄梅艺术基金会理事长、安徽再芬黄梅艺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第十届、十一届、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青年联合会委员、共青团中央委员、安徽省政协常委。1980年进入安庆地区黄梅戏剧团学员队学艺。1984年因主演黄梅戏电视连续剧《郑小姣》一举成名。韩再芬多次登上央视春晚及各大型晚会,在黄梅戏的艺坛上深受官方、文艺界和公众的肯定。韩再芬倾力戏曲改革,作品逐渐形成了“再芬黄梅”品牌特色。
韩再芬出生在天柱山麓[3]、潜山河畔的县城的一个普通的家庭。父亲是财政局的干部,母亲是黄梅戏演员。姐妹四人她最小,但是家庭对她并不是一味的溺爱,相反要求非常严格。她妈妈把自己身世中的体会,告诉女儿:人生的道路是不平坦的,艺术的道路更是坎坷。既然选定了这条路,就要坚持走下去,而且一定要走好。受母亲的影响,韩再芬在黄梅戏的熏陶下长大,10岁的时候她被安庆黄梅戏剧团录取,成为班里年纪最小的学生。离家来到剧团后,韩再芬刻苦学习,不久便崭露头角,16岁的时候就小有名气。1984年,韩再芬在黄梅戏电视连续剧《郑小姣》出演主角,赢得广泛好评。
韩再芬小小年纪就离开父母,独立生活,一面要学文化,一面要练功,练唱、练表演,艰辛程度是可想而知的。但,从小倔强的她,虽然也在背后流过泪,可在人前却从不示弱。由于她的为人开朗热情,虚心好学,老师和同事们都很喜欢她 ,乐意对她进行帮助。小韩就是从这些关怀中去汲取营养,不断地丰富提高自己。学艺生涯虽然艰苦,但却磨练了意志,学到了扎实的基本功。一年后,在安庆地区青年演员基本功的比赛中,她就崭露头角,人们评论她是声惊四座,技压群芳。两年后她十二岁时就在团里挑大梁,担任《窦娥冤》的主角。十六岁就脱颖而出,一举成名。正如唐朝李贺形容的那匹小骏马:“一朝沟陇出,看取佛云飞”。
为什么会爱上黄梅?是因为生长在“出门三五里,处处听黄梅”的安庆潜山县?是因为母亲就是黄梅戏演员出身?或者,那黄梅情缘本就在韩再芬生命的脉络里?为什么爱上黄梅?韩再芬没有问过自己。30多年前,家乡潜山,父亲单位的家属院中。韩再芬还是个扎着羊角辫的小伢子,在那个八亿人民八部戏的年代,爱好文艺的她从样板戏中找到了乐趣。南方的夏夜潮湿而闷热,在院子里的大柳树下,在摇着扇子纳凉的人群中,小小的韩再芬演着《沙家浜》中的胡传魁,虽然声音稚嫩,却是有模有样。也许,命运在这个时候已经埋下伏笔,注定韩再芬的童年不能像同龄孩子一样度过。1978年,是改革开放的第一个年头,一度停滞的黄梅戏重新焕发出生机。安庆地区文化局的相关领导认识到,黄梅戏再度辉煌,必须依赖人才。为了尽快地出新人出新戏,麻彩楼、张文林等一批黄梅戏老艺术家开始马不停蹄地到安庆各地招生。1978年秋天,潜山县委招待所,安庆地区黄梅剧团在这里招考小演员。招待所里,来报考的孩子又唱又跳又朗诵,尽力施展自己的才华,而一位招考老师的目光却被门外一个正玩耍的小姑娘所吸引——— 她身材高挑,面容清秀,尤其一双眼睛水灵灵地透着聪慧。正巧小姑娘朝门里张望,四目相对,小姑娘转身就跑,老师连忙追出来,问她有没有报名,她说自己不考,就是来陪朋友玩的。老师哄她,不考也可以唱首歌听听,小姑娘大大方方,一曲《洪湖水浪打浪》唱罢,几个招考老师喜上心头,当即给了她复试的通知书。
可当这个消息传到韩再芬母亲余用官那里,她却没有孩子那么开心。自己就是黄梅戏演员,她深知这条路并不那么好走,按她的话来说“做个黄梅戏演员,一生只能睡半生的觉,一生却要洗两生的脸”。而且孩子还这么小,真入了这一行,不知道要吃多少苦头!心疼孩子的她开始坚决反对。剧团的老师来给余用官做工作:孩子小,团里会找保姆照顾她的生活,但机会却不是什么时候都有,失去了就不会再来,孩子这么有天赋,不去可惜了。加上倔强的小再芬一心想去她心中的大城市——— 安庆,拗不过她的父母最终答应了。于是10岁的韩再芬离开了天柱山下的潜山县,从一名四年级小学生成了安庆地区黄梅剧团每月拿20元工资的随团学员。那一次,剧团在安庆各地共招收了11名学员,7男4女,韩再芬是最小的,也是女孩子里唯一家在外地的。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