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历史原因、地理条件等多种因素影响,潮阳英歌形成慢板、中板、快板三大类别,其中:
慢板:打法有三、四槌,槌长1.6至1.8尺,每击一组槌有一次旋糙,俗称"醉槌"。锣鼓配套有低音大战鼓、铜锣、苏锣、大小钹,发音节奏缓慢,好似宫廷官员出巡或游神鸣锣开道,大战鼓和苏锣发出音响又有古典宫廷特色,表演无宋江、时迁(耍蛇人)等梁山好汉脸谱,也就是未受《水浒》戏曲影响。所以慢板英歌是由祭祀舞蹈和民间舞蹈融化而成,是潮阳英歌最早流派类别。
中板:槌长57公分,比慢板短,比快板稍长。打法有5、7、8、10、11、l3下分别组成,每组有二至二下平肩向外360度旋槌,舞步以南拳中的大战马为基础,平肩向外横转槌,配轻快、活泼的中鼓、铜锣、大小鼓,表演灵活机动.可以边行进边表演。其中司鼓兼指挥者化妆为宋江。从方志记载以及明朝留下文字看,潮阳当时复城隍置社稷兴学建庙甚多,吸收民间艺术、戏曲、武术而形成中板英歌.
快板:槌比中板英歌稍短,仅1.2尺,队员一半执手鼓,执小鼓槌扣击,锣鼓配套是由潮州大锣鼓、斗锣、大钹、钦仔组成。表演者画梁山好汉脸谱,表演形式、技法、套式、图案变化错综复杂,动作灵活、节奏快速,气势波澜壮阔。且有后棚小节目表演。从舞蹈生态学观察,大南山区山民亦林亦农,条件艰苦,劳动负荷重.文化活动缺乏,又因阶级压迫深重,屡次发生农民起义,英歌流传至此节奏加快。又因社会发展.各种文艺形式臻熟,无论音乐、戏曲、民间舞蹈、武术.好多融化进英歌来,加上外来文化传入,形成了快板英歌 。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